大河网

小红薯种出富民大产业 唐河县红薯产值达9亿元以上

2024-10-2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红薯丰收,农民喜悦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张旭 郭燕文/图

  金秋时节,走进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桐寨铺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只见红薯收获机正在农田里来往驰骋,经过杀秧、深翻等工序,一株株个头均匀、色泽鲜艳的红薯从田垄里破土而出,紧随收获机之后,工人们正忙着对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搬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小红薯种出大名堂

  红薯作为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且营养丰富的粗粮作物,在唐河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的红薯表皮光滑、色泽鲜艳、富含硒钾等微量元素,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红薯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强,剪个枝插到地里就能活,不仅投资少、收益稳定,销路也好着嘞!每年我都会种上几亩。”桐寨铺镇东张营村村民张付山介绍,他今年新引进了脱毒红薯种苗,共种植西瓜红、商薯19、济薯26等品种的红薯共7亩,每亩地的产量平均都在4000斤以上,按市场上每斤鲜薯6角的价格计算,一亩地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苗,作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唐河红薯,为克服连年种植对红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1年,唐河县利用政府专项债资金4900余万元,在滨河街道王庄村高标准建设了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通过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在红薯产业前端提前布局,不断扩大脱毒薯苗的培育规模,实现红薯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长势旺的红薯苗,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

  消毒、剪苗、扦插……在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组培实验室,记者看到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脱毒薯苗进行实验室扩繁作业,一旁的培养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清晰标注时间的育苗瓶,翠绿的薯苗在灯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

  “这个组培实验室主要是做脱毒薯苗的扩繁,引进来的优良红薯试管净化苗在实验室经过剪枝后,就会被插入提前准备好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经过近2个月的培养,就会长成一棵新的植株。”正在组培实验室忙碌的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组培中心主任赵影影说。

  “脱毒后的红薯苗在大田种植,植株生长更旺,抗病抗虫能力更强,产量和品质也都有明显的提升。”唐河县三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纪山说。红薯科技产业园一年能生产脱毒试管苗50万株,经过扩繁后能够生产红薯种苗近15亿株,能满足50万亩红薯种植的需求,利润在500万元以上。

  在与红薯科技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唐河县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分拣车间,几辆快递车辆一字排开,工人们正有序地对鲜薯进行称重、打包、装车作业,一旁的电脑音响里不时响起叮咚的下单声,显得格外繁忙。

  卖往全国的红薯,带动村民致富

  “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主要还是看中咱唐河红薯的品质,颜色光亮,口感粉糯,适合蒸、煮、烤等。”唐河县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书强笑着说,他们在各大电商平台均开通有网络店铺,从7月中旬春薯上市开始一直能卖到第二年春天,每天的订单能有1000多单,高峰期一天能发5000多单,每天要雇用大量的工人,仅工人工资一项一年就要支出80多万元。

  2023年初,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建成投产后,李书强作为第一批种植户,率先种植了原种济薯26、商薯19、西瓜红(普薯32)等品种在内的120亩“试验田”。经过一年的实地检验,李书强看到了脱毒薯苗的效益。

  “我知道脱毒薯苗的产量高,没想到品质还好,去年是我种植红薯以来效益最好的一年。”李书强说。尝到脱毒薯苗甜头的李书强,当即下定决心扩大红薯种苗繁育规模和种植规模,在提高自己收益的同时带动附近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依托县红薯科技产业园,引进脱毒薯苗进行繁育,在满足我们合作社种植需求的同时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我育有‘大棚+地畦(拱棚)’苗一共有60多亩,春薯加夏薯苗合计销售有5000多万株,光销售薯苗一项就能收入300多万元。”谈及脱毒红薯产业的发展,李书强说。

  建立“产业园+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模式

  为持续提升红薯产业的综合效益,唐河县通过引进机械化红薯杀秧、收获新方式,有效节省人工成本20%以上,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收获。

  近年来,唐河县通过建立“产业园+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园的育种、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农户的积极参与等优势,通过丰富种植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提升红薯种植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依托电商线上销售和网络推介等形式,将唐河红薯远销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真正让“唐河红薯”走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唐河县共有红薯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达9亿元以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红薯产业链条,红薯产业正成为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