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⑧ | 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编者按
有趣的人生,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诗和远方。5月17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如何处理好旅游强国建设的各种关系?怎样以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如何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在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科院推出《“游”说》特别策划,河南如何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听听专家怎么说 。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源起之地,承载了炎黄子孙的千年根脉,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古代中国最辉煌的代表之一。行走河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汇聚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古老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发源,华夏豫州书写着中国历史的璀璨与厚重。河南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持续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展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又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一、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政府于2019年提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于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认其为旅游胜地品牌。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将河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一)促进“文旅强省”提质增效的现实选择
河南是中国的文明之源,仰韶文化、夏商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至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历史演进脉络,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为此后的春秋、汉唐、宋元、明清的数千年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古都如郑州、洛阳、开封、安阳,陶瓷如唐三彩、汝瓷、钧瓷,文学如杜甫、白居易,思想家如邵雍、二程,等等,从历史实物到思想艺术,无不展现着中原大省的文化气质和传奇魅力。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充分发挥河南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资源优势,将河南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承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是“文旅强省”的重要内容。以品牌带动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以品牌为中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并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以文化内涵赋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价值,以文旅产业的发展促进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旅强省”提质增效。
(二)契合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旨在以发掘河南悠久的文化资源和独特价值,并以此来读懂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尤其注重旅游胜地品牌形象的塑造,以视觉体验的创新来构建独特的品牌标识、品牌色彩、标语符号等,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现有优秀技术成果,既展现了对河南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又加深了游客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
河南文化向来以开放包容著称,如佛教石刻艺术最高峰的龙门石窟、汉传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等,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旅游胜地不但展现了河南文化的包容性,而且通过融汇不同文化形成了极具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品牌基因底色。考察河南文化演进史,融合是其内里底色,春秋战国实现了早期民族的融合,魏晋至隋唐开启了文明盛世,元明清至近代,“五族共和”的理念促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中原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长期融合,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族人民,各种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形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包容性是其最主要特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只有以包容性为指导,将旅游胜地的品牌塑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河南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二、河南具备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优势条件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河南留下文明的踪迹,河南多次承担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承担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农耕文明在这里孕育智慧,丝绸之路从这里发端,四大发明在这里辐射世界。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华夏文明之源”的旅游胜地形象,河南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条件。
(一)“天下之中”的地理格局
河南地处中原,南北东西交通极为方便,是文化传播和旅游业发展的先天优势。洛邑地区自古被视为“天下之中”,《周礼》称“地中”,《吕氏春秋·审分览》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称:“此(洛邑)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早期中国不断建构起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位置,至周成王时期,又通过“自服于土中”“绍上帝”“配皇天”等思想,正式确立了以洛阳为协和万邦、四夷向戴的“天下之中”,代表了政治和文化的正统地位,“河洛文化”也从这里而来。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王朝定都选址以及择中而治的政治理念。
(二)黄帝故里的信仰之城
河南新郑是“东方文明曙光”的裴李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和建都之地。黄帝故里是全球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也带动了河南文旅的发展。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诸部落,巩固了中国早期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让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思想。现今有轩辕黄帝故里、郑韩故城、后周皇陵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其中七处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具茨山发现黄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祭坛、岩画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存,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老家河南的寻根之地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文化和血脉传播离不开姓氏文化。寻根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之中,有83个源自河南。其中人口较多的几个姓氏如王、李、张、刘、陈,都源自河南。姓氏谱系承载了宗族的渊源世系、兴替变迁和文化传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演变轨迹,是“家国情怀”的核心与纽带。羲皇故都淮阳诞生中国第一个姓氏“风”姓,是姓氏的起源之地。新郑黄帝故里也是寻根之地。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此外,固始素有“中原侨乡”之称,也是闽、粤等地以及海外侨胞的寻根问祖之地。姓氏文化使河南成为华夏儿女割舍不断的寻根圣地。
(四)华夏古都的富集之地
历史上在河南建都的朝代多达二十多个,留下了大量的古都遗迹,让河南成为华夏古都的富集之地,让河南成为绝佳的旅游胜地。夏朝定都洛阳,西周承之,称“天下之中”,此后东汉、隋唐等十三朝在这里创造了华夏文明。洛阳有龙门石窟、白马寺、老君山、应天门、洛邑古城等著名景点。郑州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所在,地下埋藏着商王朝遗址。开封为八朝古都,古称东京、汴京,在北宋时期发展至顶峰,有清明上河园、宋都皇城、大相国寺、开封府、州桥遗址等众多历史遗迹。安阳不仅是殷商的古都,也是甲骨文的故乡,被称为“中华字都”,拥有有中国现代考古学摇篮之称的殷墟遗址、道口古镇、马氏庄园、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此外,商丘、淇县(朝歌)、睢县等,都作为历史上的国都而发挥重要作用。
(五)功夫文化的泰山北斗
河南因其地处中原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功夫文化,这也使河南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登封少林寺少林拳和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不但推动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成功塑造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少林拳以嵩山少林寺的佛家文化为基础,太极拳以儒道哲学为根基,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文化和太极文化,借助影视剧非常成功地向世界推广了中国文化。除少林和太极两种拳之外,还有苌家拳、形意拳、查拳、八极拳、八卦拳、梅花拳、关东拳、岳家拳、罗汉拳、燕青拳等拳种,其中6个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个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殷墟甲骨的民族标识
殷墟甲骨文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的出现不但重建了殷商信史,而且是现今汉文字的直接来源,与篆、隶、行、草等汉字演变,共同构成了中国完整且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为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因此,河南是殷墟甲骨文的故乡,传承着真正的中华基因。数千年来,虽然汉字的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变化之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不管什么地方、何种口音,只要使用汉字书写,即可顺畅交流沟通,汉字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标识,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认同。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全面推动文旅文创发展,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和窗口,从河南出发,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三、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实践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需要做到多措并举、协同合作,一方面提升资源开发的能力,强化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另一方面要以世界性眼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发挥河南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一)深化文化研究阐释,以历史底蕴强化品牌基因
河南文化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具备充分的优势,如何让“资源优势”成为“文化优势”,是河南能否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关键。河南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调动这些机构的研究能力和展示能力,具化深化“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价值和内涵,以历史底蕴强化品牌基因,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文化能深入日常生活,真正发挥文化的化育功能,让民众真正理解文化的意义何在。河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河南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只有深化文化研究阐释,对历史文化遗产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从实处推动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知晓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具体实践方向和方法。
(二)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优化旅游强省的产业格局
一方面,充分发挥河南优秀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增强旅游产业的人文价值,促进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遗产发挥其经济效益,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既要丰富文旅产业链条,又要提升河南文旅的接待服务水平、公共交通便捷度、文化娱乐消费满意度等。另一方面,让有形的文化可观,让无形的文化可感。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品牌价值,打破常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文旅体验场景,培养文化体验者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亲近感,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文化,形成相互支持的旅游强省的产业格局。
(三)培育创意型生产力,着力构建原创性品牌体系
2024年河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为高识别度、高传播度、高美誉度的国际知名文旅品牌。”这就需要注重旅游胜地的创意型建设,构建原创性品牌体系,形成核心产品竞争力。为了避免科技赋能的同质化和审美疲劳,必须不断加强品牌的创意,学习和借鉴外省和外国优秀的成功案例,培养历史记忆和人文地标的溢价功能,培育创意型生产力,让品牌深入人心。搭建文化精品平台,如开封东京梦华的视觉震撼、洛阳汉服文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体验项目等,都是成功的典型。
(四)展示中华文明形象,深化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
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形象,实现旅游强省和旅游强国的目标,吸引海外游客到河南来,深化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让河南文化走出去,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名片。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需要开展国际文化旅游活动、国际学术活动等形式,向世界宣传中原文化故事、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发展故事,加强文明互鉴、增进友谊合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简化沟通渠道,提升交流速度,加强文化翻译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河南优秀文化能被外国人了解,让中国故事更多地传播到国外,提升河南旅游胜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范先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树伟 宋朝丽 陈智勇 靳瑞霞 卢 冰 尹松鹏 石宕川 任梦一 张洪艳 范先立 马培红】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