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甲”设 ④ | 乌镇模式对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启示

2024-06-06大河网

  编者按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地传承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特别策划《“甲”设》,邀请专家学者就怎样更好地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出谋划策。乌镇、兵马俑等文化地标是如何建设的?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构建文化地标的经验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一起看看他们怎么说。

  2023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突出强调了殷墟甲骨文的传承,指出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博大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河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致力于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乌镇的发展模式对于我省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具有借鉴意义。

  一、乌镇的发展模式

  乌镇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 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水乡古镇,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乌镇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与现代文明发展接轨,借用“文化+科创”融合手段,经历了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互联网+会展小镇的蝶变跃升,从周庄、西塘等一系列建筑文化风格相似的江南古镇中突出重围,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乌镇IP,成为江南古镇中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旅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

  二、乌镇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定位清晰——“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

  乌镇积极引入“新木桶”思维,即将自身长板与他人的长板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最大的木桶空间。在景区设计时,注重不同景区的差异性,市场定位清晰。首先,乌镇东栅景区以观光游为主,针对的人群主要为一日游游客;而乌镇西栅景区的市场定位为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型,目标人群为休闲和商务客人;乌村景区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针对的人群为渴望回归乡村生活的城市高端人群。实现产业定位“特而强”、功能集成“聚而合”、形态打造“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进而从众多类似的江南小镇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乌镇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积极探索——传统+现代+未来

  乌镇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践于对古镇的保护与传承中,对古镇保护开发方式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故、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工作,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古镇,又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古镇保护之“乌镇模式”。

  (三)打造名片——名人IP+戏剧IP+数字IP

  乌镇屡次突破江南小镇的“固定动作”,独辟蹊径,利用文化名人、戏剧节及互联网大会等打造出乌镇最强IP。乌镇聚焦以茅盾、木心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修复、修建了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立志书院等,并争取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回归。2013年始,乌镇每年举办戏剧节,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种剧目在乌镇上演。2014年始,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依托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乌镇推进国际互联网小镇建设,打造数字文旅展示区,以数字技术提升文旅体验,以技术研讨与产品发布带动会展旅游,实现“文旅+数字+会展”融合发展。从文旅小镇到戏剧乌镇、会展乌镇,再到数字乌镇,乌镇名片在随着社会与时代变身中不断更新,乌镇作为文旅小镇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愈加丰富,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

  三、对策建议

  第一,立足安阳殷墟,夯实文化根基,找准发展定位。集思广益,充分调查,征集各界专家的意见建议,增强民众、游客等的参与度,在网络上开展“中华文明,不‘墟’此行”等征集活动,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参与到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建设中来。积极关注反馈与建议,如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游客评价中,很多游客为殷墟丰富的甲骨文存量、人祭坑等所震撼,但也有部分游客反映安阳殷墟游览的整体体验不够好。如因大量殷墟文物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处,殷墟博物馆存在文物存量较少,复制品未作标明且复制质量较差,景区设施不完善、标牌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应结合安阳殷墟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出符合安阳殷墟特色的项目发展规划与文旅产品,让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建设落在实处,让寻根寻源的各地游客不“墟”此行。

  第二,整合文旅资源,打造文化平台,深化文明互鉴。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以传统戏剧文化为契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相知相融,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落实贯彻在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具体建设中。河南是豫剧大省,不仅有深厚的传承与发展积淀,更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可利用殷墟甲骨文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整合安阳丰富的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举办世界传统戏剧文化节。打造国际戏剧文化节一方面可以为包括豫剧在内的诸多传统戏种提供高水平的展示平台,为戏迷打造丰富的文化盛宴,推进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使年轻人能够了解中国戏剧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戏剧节也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面向世界展示的一个窗口,可以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剧种同台竞技,百花齐放,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交融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推进多维创新,增强参与体验,文旅融合发展。将安阳殷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3D数据虚拟成像、3D打印、AR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展陈方式,同时打造“到博物馆去·殷墟行”等虚拟平台,使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甲骨文的魅力,探寻汉字的源头,解锁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积极发掘殷商文化的现代价值,举办“甲骨文识读大会”“国际书法大赛”等多样文化活动。亦可借鉴中国诗词大会、香榭丽舍法语听写大会等大赛的成功经验,与中央电视台、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积极合作,组织承办“世界汉字书写大赛”,邀请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与汉字有兴趣的友人报名参赛、参观,培养更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同时,可以独具安阳特色的绢艺、安绣、剪叶、麦秆画等传统民间工艺为依托,积极策划举办“世界民间艺术展”“汉服文化周”“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等国内外活动。古为今用,多维创新,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贯彻到殷墟甲骨文文化地标的建设与宣传中去,以殷墟甲骨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第四,更新宣传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甲骨文活起来。积极借鉴《长安行》《大圣归来》《花木兰》《神奇博物馆》《角斗士》《斯巴达三百勇士》等国内外出色电影案例,集合一流电影制作团队,拍摄制作以殷商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妇好》《甲骨文》等)。殷墟甲骨文文化地标的建构过程亦可记录成片(可参考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重建纪录片《殿堂内望》、荷兰国家博物馆重修纪录片《十年一觉维新梦》等)。同时与腾讯、字节跳动等展开合作,制作甲骨文表情包等虚拟与实体文创产品,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甲骨文融入现代日常生活,让甲骨文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秦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 尹松鹏 秦玉 马培红 任梦一 刘源】

  相关推荐

  ·“甲”设 ③ | 秦始皇兵马俑地标构建经验对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启示

  ·“甲”设 ② | 博鳌亚洲论坛地标建构经验对打造殷墟甲骨文文化新地标的启示与借鉴

  ·“甲”设 ① |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的7点建议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