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知根知“理”③:文物中的黄帝形象塑造

2024-04-07大河网

  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黄帝是华人人文始祖之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代,距今5000多年,是继太昊伏羲氏、神农炎帝之后人文集大成者。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截很多,黄帝统一九州,成就涉及道术、儒术、兵学、法学、阴阳学、天文学、占卜学、医学等。在后世的文物中,涉及黄帝形象的塑造,这些文物中的黄帝形象可与文献记载的黄帝形象相互印证。

  一、始制冕旒,垂衣裳而天下治

  山东嘉祥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武梁祠西壁刻画了十一位古帝,刻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黄帝像,这十一位古帝分别是: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桀。其中的黄帝像上衣下裳,两袖肥大,头戴旒冕,榜题:“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制衣裳,立宫宅。”前四位不戴旒冕,自黄帝起戴旒冕,之后六位帝除夏禹治水戴斗笠,其他皆戴旒冕。多所改作,有多种改进或发明。《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上栋下宇,即四阿重屋,两层大殿。

  在灵宝西坡遗址,发现有聚落环壕、特大型房址。其中最大的房址F105乃重檐四阿结构,属礼制类建筑,有类于黄帝以来之明堂。室内南北长14.9、东西宽13.7米,室面积约204平方米,外有回廊,整体南北长24、东西宽21米,总面积约516平方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中国重檐四阿回廊式建筑之源。西坡遗址附近相传是轩辕黄帝铸鼎处,故称铸鼎原。可见在黄帝时期,已出现上栋下宇的四阿重屋,即明堂类礼制建筑。

  在各地的三皇庙中,伏羲头扎两总角,手持八卦;神农头扎两总角,手持药草;黄帝头顶螺髻,戴一冠或冕,手持玉圭。《世本•作篇》说“黄帝作冕旒”。冕,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帽。旒,即垂旒,冕前后的玉串,使头不歪,目不邪視。天子冕前有十二旒。天子冠冕之礼自黄帝始。

  上古之时,人民以麻、葛、皮毛为衣,黄帝之时,养蚕丝织业已经成熟。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丝织技术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蚕神。现发现的最早的蚕丝织品有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青台遗址儿童瓮棺蚕丝织物,距今5500至5300年,同瓮还出土有大麻织物。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出土有牙雕家蚕,长6.4厘米,是目前最早的家蚕艺术品。双槐树遗址还出土大纺织用的纺轮、骨针、石刀等。巩义双槐树遗与荥阳青台遗址、荥阳汪沟遗址相邻,证明5300年前河洛地区已经开始种桑养蚕,从事丝织生产,到黄帝时期,已形成成熟的养蚕丝织业。黄帝穿丝绸礼服,故可垂衣裳而治天下。

  二、用兵如神,兵家之祖

  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梁祠原后石室者第三层画像考为黄帝蚩尤战图。蚩尤头戴兽头帽,身后背弩,右手持环首刀,左手持戈,右脚持钩镶,左脚挟矛,与沂南汉画像石墓蚩尤像相仿,皆持五件兵器。《世本》载:“蚩尤作五兵。” 清华简《五纪》载:“黄帝有子(臣)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以征黄帝。”五兵,即五种兵器。汉代蚩尤像所持为汉代常用五种兵器。黄帝蚩尤战图中,蚩尤被三个穿窄袖紧身战衣者围攻。右后有一人着宽袖衣裳者指挥,当是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蚩尤是南方之君,仗着南方铜矿丰富,制造金属兵器,威震天下,敢于争夺天下。黄帝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及天神的帮助,才打败蚩尤。

  《云笈七签》道:“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战败,惨然而寐,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表,以符授帝。”黄帝得西王母授授符,才打败蚩尤。因有师徒关系,在汉代铜镜中,有时将西王母、东王公、黄帝等置于一镜。如湖北鄂州出土的东汉时期环状乳画纹带神兽镜上,有西王母、东王公、黄帝、俞伯牙。一些汉代铜镜上有“黄帝除凶”吉祥语及黄帝像,但像小不太清晰。

  《尉缭子•天官》魏惠王问尉缭子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梁惠王所说之黄帝《刑德》,是根据年月日干支和阴阳向背来推算吉凶,刑由地支纪,德由天干纪,与西汉马王堆帛书《刑德》相似。传说黄帝《刑德》用于军事占断,可百战百胜,所以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史纪·五帝本纪》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之前,帝王以德行统一九州,黄帝以降以武力统一九州。黄帝得仙师传授,历大小战斗无数,打败大敌小敌无算,故后世推黄帝为兵学之祖。西汉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之《行军》《黄帝伐赤帝》皆提到黄帝,以为兵家楷模。

  三、创行政制度,儒家法家之祖

  战国《尸子》记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当时传言黄帝有四面,可顾前后左右,以为神明,故子贡问孔子。孔子说不是长四面,而是有四人辅佐,使监察四方。这在新出土清华简《治政之道》有印证。

  清华简《治政之道》说:“夫昔之曰:‘昔黄帝方四面。’夫岂面是谓?四佐是谓!黄帝不出门檐,以知四海之外。是乡有圣人,必知之;是乡有暴民,必知之。故天下之贤民皆兴,而盗贼无所中朝立。不唯君有方臣,臣有方君乎?”这里明确说明黄帝方四面不是四面脸,而是有“四佐”监四方,黄帝可以不出门就能知晓四海之事。黄帝的臣子

  黄帝的辅臣很多,分职明确。清华简《五纪》说:“黄帝之身,溥有天下,始有梪邦,始有王公。四荒、四冘、四梪、四维、群祇、万儿(貌),焉始相之。”这里有四方的诸侯、有四方上下的神明,等等,皆辅佐黄帝,形成君臣之义,上下行政关系。

  《管子》载:“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苍龙而辨乎东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除去蚩尤、太常系乎天道地利,剩东南西北四相,以察四方。

  《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因人心不古,故黄帝实行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若有违反,则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确保制度能贯彻执行。这种行政制度被后世儒家和法家继承,所以黄帝行政是亦儒亦法,儒家法家行政的源头。

  马王堆出土有帛书《黄帝四经》,约一万一千余字,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书中黄帝深谙天地、四时、昼夜、君臣、男女、父子、兄弟、长少、贵贱、刑德、行政之道。在其《十大经》中,称黄帝“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德乃配天”,黄帝是一位善于学习,从善如流,谦恭有礼,英明神武,杀伐果断的理想君主。

  四、天下一统,帝王典范

  黄帝时代处在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交,铜兵器、马拉战车开始用于实战,雅利安人从东欧向亚洲扩张,对中国也造成战略压力。由于新兵器、新战术出现,炎帝统治下的中国出现分裂,地方势力拥兵自重。黄帝应天命,打败各方势力,重新统一中国。

  西汉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佚篇《黄帝伐赤帝》孙子说:“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黄帝东伐青帝,至于襄平,战于平□。……黄帝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黄帝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已胜四帝,大有天下。……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 天下四方的势力都被黄帝打败,天下四方皆归服黄帝。

  在《黄帝伐赤帝》出土之前,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太平御览》:“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太白阴经·人谋·善师》:“黄帝独立于中央而胜四帝。”《太白阴经》记:“黄帝独立於中央而胜四帝。”《孙子兵法·行军》:“凡此四军之利,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诸书所记有共同之处,可相互验证。

  黄帝爱民如子,为救万民于战乱,被迫以战止战,统一天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画野分州,因地而治,使兆民安居乐业,万国来朝。这无疑是后世开国圣王的楷模。

  五、生而有德,命终为神

  《史记·封禅书》齐人申公曰:“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至夏代,人们认为人命终可升天为神,不一定为入地为鬼,到了商代则信鬼,死而入地为鬼,渐渐成为普遍信仰。黄帝乘龙升天,是产生于夏代之前的传说。现发现的最早的龙是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仰韶墓葬发现的贝壳拼成的龙,与现在的龙形象基本相同。同遗址还出土有贝壳摆塑的仙人骑龙,应是黄帝乘龙升天传说的早期原型。

  黄帝乘龙升天传说对汉代及以后的中国人有深远影响。在西汉马王堆T型帛画飞衣中,由四条龙和其他动物构成升天的天梯,仙人骑鹿为向导,墓主由龙梯升至天界。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男墓主乘蛇,女墓主乘三头凤,去拜见西王母、东王公。西汉刘向《列仙传》说王子晋乘白鹤登仙,也是黄帝乘龙升天翻版。即使到现在,乡间丧仪中,也要扎两纸鹤、两纸马,供逝者升天乘用。

  综上所见,现存文物中有黄帝像或相关者不多,在出土简帛中有一些关于黄帝及其思想的记载,多与传统文献所记相合,只是文物简帛中黄帝的形成涉及的方面较少,没有传统文献所记全面,但比传统文献所记更直观,可补传统文献之不足,弥为珍贵。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尹松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

  相关推荐

  ·知根知“理”①:文学中的黄帝形象书写

  ·知根知“理”②:古诗中的黄帝形象构建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