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知根知“理”①:文学中的黄帝形象书写

2024-04-07大河网

  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黄帝不仅出现在史书中,而且也出现在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不绝如缕。黄帝的形象也在一代代的文学作品中逐渐由混沌走向明晰,由简单趋于丰满,由最初的众神之一到部落联盟首领,再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形象的演变正是中华文化演进史的缩影,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众神之一,部落首领

  先秦时代是黄帝神话传说形成的重要时期,神话是原始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物质条件下先民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类历史的认知。黄帝形象的产生,是原始人在恶劣的生产环境下对具有超凡能力的庇护者的想象。在不同的典籍中,黄帝的形象各异,黄帝的不同人格在这时基本上都初具雏形。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知能力的增强,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不断攀升。

  在汇集了诸多神话的奇书《山海经》中,黄帝基本上是天神的形象,但地位并不突出,和女娲、伏羲等一样,是众神之一。关于黄帝的叙述,大多突出黄帝超出凡人的神性:半人半兽:《山海经》虽然并未有对黄帝外貌的直接描述,但对他的子孙及与之相关的人们的描述都是人与兽的结合,如黄帝之子禺虢“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再如轩辕之国中的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由此推测黄帝也大略如是,这种形象与女娲、伏羲等神类似,是原始人类物我混合、人兽不分的原始思维的表现。种玉餐玉:“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种植神树:“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有着农耕文明伊始时期的影子。而关于黄帝种玉、食玉和号令天女魃止雨的描述则叠加有“巫”的形象,属于人类,同时又可以通神,是黄帝形象由神到人的过渡期的中间状态。另外,《山海经》中,黄帝战胜夔、蚩尤,显示出黄帝在部落混战中作为部落首领的杰出军事才能。黄帝子孙众多,支系繁盛:“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既是原始人类对生育繁衍功能的看重,也是部落分裂、扩张在神话中的映射。另外,《山海经》中对轩辕国的描述:“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体现了初民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这正是黄帝作为理想帝王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心理根源,也是《史记》中将黄帝与轩辕合为一人能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大经·立命》中有黄帝四面的神话:“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四面”究竟何意学界说法不一,出土文物中诸如山东沂南画像石及湖南省博物馆藏大禾人面方鼎等上面都有类似的四面人像,或许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与先民对空间四方位的认知和具有普照四方性质的太阳神的崇拜相关。

  先秦诸子著述中记载的黄帝神话里的黄帝形象,程度不一地沾染上各自流派的思想色彩。其中《庄子》中的黄帝形象对后来道家化的黄帝形象影响最为深远。《庄子》中的黄帝形象存在矛盾的两面,一方面,黄帝是谦逊好学最终得道的访道者:《庄子》中提到黄帝向广成子、牧马童子问道,还提到他寻找玄珠的故事,这里的“玄珠”也是用来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庄子》中还提到了得道后的黄帝又向他人传授道的故事,如《天运》篇黄帝与北门成论乐,就是借乐曲的三重境界来说明悟道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另一方面,黄帝是道德还不够完善的帝王:《庄子·缮性》中说:“逮德下衰,及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其缘由,自然是黄帝的“有为”与庄子的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恰背道而驰有关。

  《韩非子》中的黄帝是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天神:“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虎狼”“腾蛇”“凤凰”是上古不同部落的图腾,黄帝对这些鬼神灵兽的驱使,象征着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对各部落的征服,蚩尤、风伯、雨师这些在《山海经》中曾为黄帝之敌的在这里显然也臣服于黄帝的统领,黄帝的地位比之《山海经》有了极大提升,是天神和部落联盟首领的合体。

  二、五帝之首,仁义帝王

  由汉代至晚清,黄帝形象除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神话传说外,也出现在诗歌、小说、戏剧、弹词等各种文体中。黄帝作为五帝之首的仁义帝王形象得以确立,受道教影响,不少作品中的黄帝形象由神入仙,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精神自由的超越意识。

  汉代,黄帝被写入史书中,从此奠定了他五帝之首的地位。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在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在《史记》中,黄帝被列于《五帝本纪》的首位,在《史记》的纪、表、书、世家、列传体例中,纪居其首,《五帝本纪》又居于“纪”之首,也就毫无悬念的成为地位最为尊崇的帝王。司马迁依次叙述了黄帝的出生、征伐、一统天下、治国理政及家族世系,塑造了一位天资聪颖、胸怀仁义、以战止戈、善用良臣、创制文明的圣王形象。在《封禅书》中,司马迁又叙述了黄帝采铜铸鼎后乘龙升天成仙的故事,将黄帝与龙联系起来,应与龙图腾崇拜有关,借此彰显皇权的神圣地位。纬书中也不乏有对黄帝龙颜的描述,如《孝经援神契》:“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龙颡,日角龙颜。”将黄帝与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魏南北朝诗歌对黄帝的态度都极为崇敬,大多以“赞”“颂”为名。其中最集中的是对黄帝德化天下、垂衣而治的形象的塑造,如牵秀的《黄帝颂》:“邈矣轩辕,应天载灵。通幽远览,观象设形。诞敷厥训,彝伦攸经。德从风流,化与云征。皇猷允塞,地平天成。爰登方岳,封禅勒成。纷然风举,龙登太清。违兹九土,陟彼高冥。民斯攸慕,涕泗沾缨。遐而不坠,式颂德声。”再如挚虞的《黄帝赞》:“黄帝在位,实号轩辕。车以行陆,舟以济川。狐矢之利,弭难消患。垂衣而治,万民乂安。”与此相关的是对黄帝在促进文明方面的贡献的赞扬,如曹植的《黄帝赞》:“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盖五列。”以上都凸显了黄帝作为帝王积极济世的一面。同时,黄帝也是游仙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如曹毗的《黄帝赞诗》:“轩辕应玄期,幼能总百神。体练五灵妙,气含云露津。掺石曾城岫,铸鼎荆山滨。豁焉天扉开,飘然跨腾鳞。仪辔洒长风,褰裳蹑紫宸。”塑造了一个得道飞升的黄帝形象。又如庾信的《黄帝见广成子画赞》:“治身紫府,问政青邱。龙湖鼎没,丹灶珠流。疏云即雨,落木先秋。至道须极,长生可求。”也是如此,显然受道教思想影响,而诗中对仙人生活场景的描述或逍遥或飘逸,传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使黄帝的形象完成了由“神”到“仙”的转变。神的主要特征是化成万物,是创造者的身份;而“仙”的主要特征是长生不老,表达了人们对可以管控生死的自由境界的向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在文学上的体现。

  有唐一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昌盛的时期,儒释道和谐共生,造就了恢弘壮丽的大唐气象。代表着盛唐精神的诗仙李白笔下的黄帝,时而是得贤臣相助的明君,时而是可以与之同游的仙人。《君道曲》:“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礼记·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管子·心术下》云:“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这里的黄帝是能够重用贤臣,君臣一心而使德行达到天覆地载境界的明君,也是李白心目中可以君臣相得的理想帝王形象。与李隆基的《黄轩举二臣》对照倒是别有一番滋味。诗云:“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诗中的黄帝形象与李白的如此契合,遗憾的是,李隆基最终不是没有当成明君,李白也最终无法成为与之相契的贤臣。《飞龙引二首》中的黄帝则是飘然遨游在云霞间的仙人:“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銮车。登銮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如果说《君道曲》中的黄帝是积极入世的李白渴望遇见的明君,这里的黄帝则是远离尘世作逍遥游时早他一步悟道飞升的道友,与以往文学作品中对黄帝的仰视姿态截然不同,李白对黄帝这样一位地位尊崇的圣君也是采用平视的视角,只有具有海纳百川容量的盛唐,才能涵养出这样一位可与之携手并行的黄帝形象。

  宋代,随着理学、心学的兴起,儒家思想走向成熟,儒学在社会文化中也稳居主流地位。受此影响,这一时期诗歌中的黄帝形象大多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帝王,黄帝儒家化的趋势日渐浓厚。如《祭祀歌》其二:“维有熊氏,以土胜王。其后皆治,兹德用壮。黼黻幅舄,裳衣是创。币之元勋,对此昭亮。”王铚的《缙云县仙都山黄帝祠宇》和胡升的《仙都山》等诗更是赞扬黄帝德化天下之功,而对飞升持否定态度,《缙云县仙都山黄帝祠宇》中说:“当年垂衣正南面,制作取尽乾与坤。凿开鸿荒肇人纪,首为区宇立本根。风后力牧来联翩,神机开避施无垠。初传闻道广成子,后乃密契中皇君。功高德大不可拟,几与造物分遗恩。遥遥唐虞建炎运,万年圣子兼神孙。至人御世用常道,飞升轻举安足论。”胡升《仙都山》中说:“颇疑九成音,不在二典中。全恐蚩尤旗,晔晔舒长虹。虽能独不死,忍视斯民穷。君看涿鹿战,万古蒙其功。鼎湖何足道,帝德弥苍穹。”也是如此,肯定其作为帝王的德行而否定其弃绝子民的行为。

  金代赵秉文的《伟哉轩辕帝》更是将黄帝与纲常伦理联系起来,将黄帝作为万世垂范的帝王之首。诗曰:“伟哉轩辕帝,文明开洪荒。涿鹿始建极,垂教乃无疆。舟车历法造,冕服美煌煌。百王作轨范,千古为纲常。尧舜制文武,祖述有宪章。三代继而下,万世永褒扬!”

  明代之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俗文学逐渐兴起,黄帝的形象也随之活跃在话本小说、弹词之中。大多小说中,黄帝作为开场词中的人物出现,比较充分展开叙述的有周游的《开辟衍绎》。《开辟衍绎》中黄帝的故事集中于第二十回至二十五回“轩辕救驾灭蚩尤”“轩辕氏即皇帝位”“帝用六相治天下”“黄帝制冕旒宫室”“元妃教民养蚕丝”“帝道成龙迎飞天”。讲述了黄帝作为臣子时敢于指斥无德的昏君榆罔,为帝后,任用贤臣,制礼作乐,创立制度,创作《黄帝内经》以治病救人,后得到升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黄帝作为臣子的形象塑造,既维护国家利益,为国而战,但并非愚忠,其中与蚩尤对战,听闻榆罔不思悔改后的喟然而叹等细节描写,使黄帝的形象更为丰满,个性更为鲜明。

  清代后期,在异族的统治下,民族意识高涨,到了清末,黄帝的中华始祖地位渐成共识,康有为在演讲时首次提到“炎黄子孙”一词,正与清代对炎黄二帝极为推崇的文化环境有关。梁启超在《 中国史叙论》中也将汉族称为“文明之胄,黄帝之子孙”。

  清代诗歌中的黄帝形象,如陈善的《谒黄帝陵》:“东方鼻祖仰轩辕,陵寝巍然浩气存。源远千秋流泽荫,神威只手辟乾坤。”丘逢甲的《落叶恋本根》:“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古林,落叶恋本根。”一个将其称为“东方鼻祖”,一个将其喻为万山之祖昆仑,都以是黄帝子孙为傲。

  三、中华共祖,文明之源

  民国以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涌入,儒教腐朽没落的三纲五常等级思想得到清理,黄帝形象也开始了现代意义的重构,在拂去君权神授之类的面纱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共祖、文明之源的地位得以彰显。同时,由于人性自由、个性解放观念的影响,黄帝的形象日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当代网络小说的兴起,黄帝本身所具有的奇幻性被激发出来,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良好的趋势,前景可期。

  民国时期,对于黄帝中华民族之祖、肇始文明之功的歌颂成为黄帝形象塑造的主流。旧体诗如孙中山先生的《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不仅赞颂黄帝的发明创造和征伐蚩尤之功,而且肯定了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也有四言诗《祭黄帝陵》,其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诗作于1937年,以黄帝的丰功伟业勉励四万万同胞合力抗战。诗句雄厚庄严,正与黄帝德被万世的形象相得益彰。

  新诗如署名“S.M”的《黄帝陵下》,其中写道:“我们的祖先呀!/从你/有宫室/人类不再匍匐在洞穴里像虫,/从你/有衣服/人类开始征服气候,/从你/有舟车/人类活动扩张了空间,从你/有文字/人类举起了文化的火炬而高出一切/高出于群峰/高出于白云,/从你/有弓矢/告诉子孙自卫,/从你/有指南车/通过五里妖雾发射出远古的科学光辉/民族战争底第一次的模范胜利!”赞扬黄帝在文化、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

  这时还出现了以黄帝为主角的歌剧——林刚白的《黄帝》,原稿未见,从《我怎样写歌剧<黄帝>》中可窥知一二,其中说:“表现黄帝的伟大事业及人格,叙述当时黄帝领导国人,团结自卫,平服强暴的奋斗精神,并标榜我中华民族‘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固有美德。”“表明黄帝非但为艰辛肇造我国家最初基业之始祖,且为建设人类和平文化,造福人群之民族圣哲。”歌剧筹备于1935年冬,作于1938年9月至1939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剧中的黄帝形象突出奋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观念,显然打上了时代的印迹。

  与当代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相适应,当代小说中的黄帝形象更注重对其内心世界的挖掘,更趋于个性化、多元化,但其主流仍然是对于黄帝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形象的建构。纸质小说关于黄帝的小说主要有张小莉的《轩辕黄帝》和李延军的《黄帝传》等,网络小说中以黄帝为主角的以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居多。有《洪荒天子》《轩辕帝尊》《乾坤经之轩辕黄帝》《少年黄帝轩辕之异世旅》等。

  张小莉的《轩辕黄帝》以女性细腻的笔触记叙黄帝艰苦奋斗的一生,在突出黄帝的非凡才能的同时也反映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甚而不回避黄帝身上的一些缺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李延军的《黄帝传》分为“命世之英”“万里崎岖”“涿鹿奋战”三部,是作者历经20年准备、17年创作,最终形成的140万字的三部曲式史诗性作品,从黄帝的幼年写起,以四处征伐最终统一天下为主线,记叙了黄帝的不平凡的成长史。与以往小说重点突出黄帝的灵异不同,这部小说侧重于黄帝作为部落首领仁人爱物、德才兼备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以及对中华文明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综上所述,在黄帝形象的建构中,文学不仅深入参与其中,而且对于黄帝形象的丰富、发展,以及对于黄帝文化精神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核心人物,希望更多的作家参与其中,创作出一批更为厚重的关于黄帝的文学作品。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孔令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


编辑:申久燕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