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黄河“豫”当先
3月19日,洛阳新安县黄河两岸,黄河生态廊道蜿蜒如画。当地持续推动水土治理、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旅游的璀璨明珠。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郑州检察机关办案检察官在黄河滩走访核实案件情况。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朱殿勇 祁思元 王绿扬
黄河涌春潮,两岸日日新。春天的黄河郑州段,河畔柳枝吐绿,空中飞鸟翔集。沿着黄河大堤踏青赏花的居民,更为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画卷增添了几抹色彩与灵动。
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从这天起,《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
黄河河南段位于黄河中下游,处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河段,河道最宽、悬差最大、滩区人口最多、历史灾害最重,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地、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
法润黄河“豫”当先。我省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写下了许多“首个”“第一”,不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筑基 制定省级黄河保护法实施办法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黄河流域中华儿女朴实、智慧的文化内核。”3月25日,开封市祥符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孙巧玲来到朱仙镇尹氏老天成木版年画博物馆,尹氏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尹国法动情介绍道。
为助力木版年画传承发展,祥符区检察院多次到朱仙镇调研走访,倾听需求。在多方努力下,朱仙镇木版年画已成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近4000万元。
“即将施行的《办法》提出,要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建档、认定,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孙巧玲说,“我们将继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近年来,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水生态保护、滩区和滞洪区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黄河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重大关系,就需要根据我省有关情况,出台一部关于黄河保护的系统性法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办法》共14章100条,在立法过程中,重点将上位法比较原则的内容,结合我省实际予以细化。
在黄河保护法确定的统一调度、用水定额、取水许可等制度的基础上,《办法》有针对性地补充规定了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水量配置、地下水管理、水资源用途管制、水权交易等制度措施,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结合我省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滩区治理矛盾突出、滞洪区发展受限等特有问题,提出探索推动滩区类型划分,对滩区国土空间实施差别化用途管制,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办法》还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黄河流域产业集群区域布局,在黄河流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更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以法之名,守护黄河,河南一直在行动——省级层面,颁布实施《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这是黄河保护法颁布后首部新出台的配套地方性法规;市级层面,濮阳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促进我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三门峡出台全国第一部以保护大天鹅为主的地方法规《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从省级到市级,我省形成了较为立体完备的法规体系,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给力 办理首例适用黄河保护法案件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
“被告人张某某等五人犯非法采矿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并适用刑法中关于禁止令的规定,禁止五名被告人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从事采砂活动……”黄河保护法施行首日,在河南黄河流域第一巡回审判法庭,被告人张某某等五人在黄河河道禁采区范围内非法采砂一案公开开庭审理。
该案,是黄河保护法施行后,全国首例适用该法对破坏黄河矿产资源犯罪予以惩处的案件,也被称为“黄河保护法施行后第一案”,15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旁听了案件审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
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法律条文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类似这样以案说法的庭审已多次开展。
搬上打印机,拿上电脑,带上卷宗……出发!庭审现场不在法院,而设在黄河岸边、居民社区、市民广场,也成了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干警们工作的“日常”。
针对黄河河南段河道长,有的案发地距离法院较远、当事人应诉不便等情况,河南法院携手河南黄河河务局在黄河沿岸设立7个巡回法庭,常态化开展环境资源审判。2024年,共开展环境资源法庭巡回审判98件,以法治之力提升黄河保护治理效能。
春风轻拂,黄河两岸的麦苗微微摇曳。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内,冬小麦正拔节孕穗。
“神兵飞行队,现在开始执行飞行任务,起飞!”
随着新乡市检察院公益诉讼调查中心指挥部的一声号令,几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了对黄河滩区的日常巡查,并将画面实时回传到调查中心的指挥大屏。
依托无人机证据调查中心,新乡检察机关建立全市“一体化实训+巡查”的常态飞行模式,统一调度、指挥全市无人机全面主动开展新乡辖区段黄河滩区巡查,目前已覆盖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市境内黄河滩区40余公里。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新乡,滩区面积居全省之首,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也是中原农谷所在地。护航中原农谷发展,省检察院出台16条支持保障措施,新乡市检察院在中原农谷核心区成立部门协作、市县联动、区域协同的中原农谷检察服务中心。
督促整治耕田“非粮化”现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及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以来,新乡检察机关依法打击非法破坏耕地、无证生产经营、破坏种质资源等刑事犯罪150人,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为中原农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积势 首创“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在黄河干流河南濮阳与山东东明交界河段的东明黄河大桥下,黄河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然而之前,这里还是一个让豫鲁两省检察机关都悬心不已的所在。
面对东明黄河大桥下游河道岸边停放的9组浮舟、一艘拖轮,严重侵占河道岸线,影响行洪安全的情况,省检察院积极与省河长办、河南黄河河务局沟通,一方面运用跨省区划协作办案机制,及时向最高检汇报案情,协调山东省检察机关给予大力配合;另一方面,运用省、市、县三级院一体化办案机制,指导郑州铁路运输检察院进一步调查、完善证据,并督促相关行政部门依法全面履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历时多年的黄河干流行洪安全隐患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我省在黄河流域首创‘河长+检察长’制,在最高检、水利部领导下,在全国率先倡议发起‘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并协调推动沿黄九省(区)检察机关、河长制办公室把专项行动推开到整个黄河流域,探索出公益诉讼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新路径。”省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最高检部署要求,今年2月,省检察院牵头负责的河南省检察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已先行启用,将和最高检、水利部黄河流域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指挥中心一体运行,凝聚黄河保护治理合力。
这是我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南正以法治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出彩篇章。
全省公安机关与黄河河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检验鉴定等制度,持续强化会商研判和执法联动。在黄河中下游四省公安机关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协作框架基础上,建立“联打、联防、联控、联勤”一体化生态警务协作机制。
全省法院推动环境行政执法司法跨部门联动成为黄河流域保护工作的常态。郑铁法院联合6家单位设立省内首个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区划协作实践基地”,建立“跨区划管辖法院院长+跨区划管辖检察院检察长+属地管辖检察长+警长+林长+林场场长”的“六长”协作机制,努力画出黄河生态保护最大同心圆。
省司法厅与河南黄河河务局共商共建“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成全国最早以带状形式呈现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截至2024年年底,我省在700多公里的黄河河南段建成普法长廊集聚群52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43个、普法成果展览馆9个、法治文艺作品300余部、普法标志牌3400余个,打造横贯河南省8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带状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黄河治理,事关民福国运。黄河的变迁见证着奋斗的足迹。新时代依法治黄,是机遇,更是挑战。筑基、给力、积势,难事不难,续写新篇。
专家观点
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秀美安澜
□省法学会黄河流域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晓景
黄河平,天下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创了黄河治理的新局面。
守护黄河秀美安澜,法治是重要保障。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我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黄河保护治理,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河南经验。
在立法创新方面,我省依托黄河保护法,颁布出台了《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构建了“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同时突出了地方特色,使得黄河保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规,推动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
在执法司法协同方面,我省在全国首创“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积极探索跨省域的执法联动与司法协作,签订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等,着力破解跨区域、跨部门治理难题。
在普法方面,建成了覆盖700多公里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成为享誉全国的法治文化品牌。
黄河法治实践离不开法治理论的支撑。为强化黄河流域法治研究,专门成立河南省法学会黄河流域法治研究会,联结沿黄九省区高等院校和实务部门力量,协力推动黄河流域法治理论和实践发展,受到中国法学会肯定。
守护黄河秀美安澜,非一地一域之事。下一步,我省应当立足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黄河流域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具体来说,需要从四个维度发力。强化立法协同,加强上中下游立法对接,推动形成全流域一体化治理格局;深化执法与司法协同,统一执法标准和裁判尺度,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证据认定等方面强化规则落实;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用水权跨流域、跨区域流转和转让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本报记者 徐东坡 整理)
数读2024年
公安系统
开展“昆仑”“黄河行动”等专项行动
侦办黄河流域环食药案件2991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6270人
检察系统
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专项监督
立案办理474件
督促清理河道154公里
修复“林草湿”资源1392亩
法院系统
在河南段险工处设7个巡回法庭
支持拆除黄河滩涂和分洪区内违法建筑52处
恢复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面积917亩
司法行政系统
共商共建“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
建成普法长廊集聚群52处
法治文化示范基地43个
普法成果展览馆9个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