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何以“玉”满天下?
黄山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左下为“中华第一铲”
南阳黄山遗址讲述玉的历史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说起南阳,最绕不过的就是闻名天下的独山玉,但要说南阳的制玉历史,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
1955年,南阳地区进行首次文物调查时,工作人员从黄山村附近收集到石斧、陶器等文物,追根溯源后对黄山进行考察发现,这座村民口中的“大坟”可能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5000多年前的大型制玉“工业园区”
在黄山遗址丰富的史前文物中,一件铲状的大型玉器令人眼前一亮,经鉴定为独山玉,年代可上溯至5000多年,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第一铲”。
后来,人们发现,这件“玉铲”应该是象征王权与身份的玉钺。201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说明黄山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器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
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距今7000多年的玉石工匠墓,该墓葬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高级别的墓葬群之一。在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独山玉原玉石料。
南阳黄山遗址发掘证实,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南阳黄山就规模化生产以独山玉为代表的各种玉器了。
之后,这里玉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专业化制玉石家庭群。特别是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石锤、钻、各种磨石、砧等制玉石工具和玉石器坯料与残次品、打下的玉石片等,体现了玉石器制造的全产业链,说明这里已形成了大型玉石器生产的“工业园区”。
早期的人工运河和码头
在黄山遗址的西侧,白河穿城而过,在遗址东侧,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古代人工运河和码头。
这条人工运河宽27米、深7米、长500米左右,与东、南、北三面的古河构成了大型环壕聚落,面积近3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史前码头性质的遗迹。
“码头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领队马俊才说。
近年来,在南阳周边的40余处遗址中发现的独山玉,更加佐证了水路交通的重要性。南阳黄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水路交通系统,完备了遗址与独山、蒲山玉石资源供给体系,展示出这里曾是以玉石开采、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基地和运输港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认为,黄山遗址是位于中原文明和江汉文明交会地的一处中心聚落,有着鲜明的玉石器制作特征,为研究中国早期制玉文明填补了空白。
此外,黄山遗址从仰韶早期文明一直延续到石家河文明,延续时间较长,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带来了大量的考古实证和实物资料。
5000多年前的南阳有多富有?
仰韶中期,人们将猪下颌骨视为财富的象征,并把猪下颌骨陪葬在墓中。
黄山遗址大墓M77中,400多个猪下颌骨由小到大排列。研究人员认为,如此“豪华”的墓葬,应该是酋长级别墓的标配。目前,黄山遗址共出土了2000多个猪下颌骨。在2018年前,国内报道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猪下颌骨不超过3500个。由此可见,5000多年前的“南阳人”有多富有。
考古人员还在一些女性墓葬中发现了用于盛放颜料和香料的小陶罐,分析可能类似今天的化妆品盒子。此外,出土的文物还有带孔的骨针、象牙梳子、头饰、玉镯等。
这些出土遗物,足以证明5000年前南阳女子已满足了物质生活的要求,开始梳妆打扮,过上了质量更高的幸福生活。
南阳黄山遗址发现的制玉作坊、高等级墓葬、运河、粮仓等遗迹以及玉钺、弓、獐牙、猪下颌骨等遗物,为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特别是南阳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业园区”,说明黄山遗址存在一个玉、石并用时代,黄山遗址磨制的独玉质生产工具,不仅有自给自足之功能,还可能通过交换等手段传递到周边其他地区。
玉、石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黄山遗址独山玉开采、运输、制作、传播生产链的发现,延伸了独山玉器及中原玉文化的历史轴线,丰富了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展现了玉器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