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奏响暖冬“前奏曲”!河南各地都做了哪些供热准备?

2024-10-25大河网

大河网讯 随着冬季脚步的临近,各地的供热准备工作也都提上了日程。

据了解,河南各地将于11月15日开始供暖,从供热设施的检修维护到管网的升级改造,从燃料的储备调配到应急预案的完善制定,一丝暖流凝聚着无数人的工作。10月25日,记者采访了河南各地供暖工作人员,来看看各地都做了哪些供热准备工作。

规模丨供热面积已达59911万平方米 “引热入郑”蓄“热”待发

在河南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一场关于“温暖”的倒计时。作为承载着无数家庭冬日期盼的事,供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河南总体的供热准备情况如何?“目前,我省总体可供热面积已达到59911.58万平方米,本采暖季预计用煤1010.7万吨,已落实燃煤667.98万吨;预计用气56328.15万方,已落实气源45139.15万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供热用能储备正在稳步推进,基本可以保证本采暖季供热需求。

同时,为缓解郑州市局部热源不足的问题,实现郑州市“市域统筹、一网多源”供热格局,郑州市强力推进华润登封电厂引热入郑项目。该项目全长64公里,可实现供热能力2100兆瓦,可供面积4667万平方米,预计今年供暖季可正式投运。据了解,郑州供热地区涵盖市区、新密市、新郑市、上街区、登封市、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供热入网面积约为3.4亿平方米。

除了省会郑州,各地供热准备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向前推进。据悉,开封市主城区集中供热主管网长度 462 公里,已基本实现市区全覆盖;洛阳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5个热源电厂共储煤约103万吨,且已落实后期煤源;新乡市所辖长垣市、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延津县、经开区、平原示范区8个县(市、区)实现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约1387万平方米,严守18℃民生“温度线”……

优化丨“冬病夏治”  供热管道“大体检”保暖流不断

城市的集中供热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命体”,经过漫长冬季的高强度运行,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毛病”。

在炎炎夏日,当人们享受着清凉时,有一群人却在为城市冬季的供暖忙碌着,他们会在夏季提前对供热管道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在冬季可能会出现“小毛病”的环节进行修补和更换。

“围绕上年度运行期间发现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排查梳理,加大供热设施维护检修力度,提前消除故障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已检修养护管网10420.59公里,检修养护设施129961项,有效提升了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能力。

据了解,今年郑州市在非运行期已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0.87公里;许昌9月底前完成了整改,投入人力7000多工时,完成管网检修养护234公里,检测养护设施6000项,改造老旧管网15.63公里,解决上采暖季用户端问题;南阳深入排查治理所有一、二次管网的补偿器、支架及热力站内各类设备等缺陷。除上述地区外,全省其他地方也纷纷行动,深入开展设施设备检修维护,确保“对症下药”,积极消除潜在安全隐患,保障今冬供暖的安全性、稳定性。

保障丨“温民身、暖民心” 切实保障人民温暖过冬

走进供热企业的厂房,巨大的锅炉“严阵以待”,等待使命“召唤”,工人们奔走忙碌,仔细排查每一条管道、每一个阀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供热的细节。

作为一个系统性、复杂化的工程,持续稳定的供热是一个难题,为了充分应对冬季“大考”,各地都如何行动?

据悉,焦作市积极推动城区主管网互联互通改造工程,大幅提升热源之间的互济能力。今冬供暖季前,供热企业将完成普济路(人民路至映湖路)联通工程、焦东路(站前路至天河北路)联通工程、华润新首站DN1200大口径管网对接工程。工程完工后,既能解决往年各热源末端供热质量不高问题,也能实现南北城区约85%的供热面积双热源覆盖。

在以往供热过程中,常常出现居民觉得温度太高或者太低的情况,难以达到整体的舒适平衡。据悉,智慧供热正在扭转这一局面。“我们搭建了智慧管网系统、智慧热力站系统、智慧计量系统、智慧终端系统、智慧客服系统5大智慧供热系统,实现对供热系统参数数据的全面采集。”洛阳市相关人员表示。据其介绍,洛阳市主城区供热数据与城市数字城管平台完成了对接,800多个热力站、34万块热计量表实现了在线管理,用户可根据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实现用户“主动调节、按需用热、计量收费”的目标,既节能降耗,又提高室内热舒适性。

“针对上个采暖季供热突发问题应急处置,我们也全面进行了复盘分析,尤其针对可能发生的极端低温天气或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形制定了应对措施,同时也全面清查盘点了库存物资,对缺少的抢修物资和抢修工具进行及时补充。一旦发生供热设施设备事故、能源供应短缺以及弃管弃供等突发事件,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最大能力保障供热。”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王苑)

编辑:路娇  审核 :王世洋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