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鹤壁篇丨“新”潮澎湃动力涌

2024-09-29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项目。王欢 摄

新拓洋按照“创新资源在全球,孵化落地到河南”的思路,建立起百余人的自主研发团队。鹤壁市委宣传部供图

“鹤壁人才节”人才盛典。张宁 摄

依托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河南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张宁 摄

  □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不久前召开的鹤壁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做强“新”的支撑,抢滩布局、向新而行。

  近年来,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头部企业做强做大、发力终端产品等方面持续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努力在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前瞻布局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

  创新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对于鹤壁市而言,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公司采用的是绿色、环保的水性油墨,然而在印刷过程中,行业内传统的低温冷凝干燥法无法彻底解决全产业链的水汽分离。”9月20日,鹤壁市中洲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中敏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技术难题成了制约公司生产发展的瓶颈,好在有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的帮助,这个难题已得到破解。

  省科学院鹤壁分院了解情况后,积极对接省科学院的专家来鹤实地考察,经过研讨,他们及时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赵中敏介绍,目前公司已与河南省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了“凹版包装印刷水性油墨干燥关键技术开发”协议。针对如何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印刷行业并产业化推广,双方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测试。

  2022年9月,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学院首个地方分院花落鹤壁。鹤壁分院的建设,意味着省科学院将大力支持鹤壁科技创新,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战略咨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优质科技资源向鹤壁集聚。

  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近年来,鹤壁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院地合作,加速布局创新平台,针对产业补链延链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对接企业需求,凝练科研课题,探索科研模式,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在位于淇县的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一座座厂房不仅是生产特种尼龙丝的车间,更是推动尼龙行业众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中场”。

  “我们有承担中试任务必需的专用设备和检验检测设备,还有生产线29条,可满足尼龙66工业长丝、特种纤维、工业短纤、安全气囊纤维及安全气囊布织造等中试服务和产业化生产需要。”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海伦说,他们与东华大学、华峰集团等合作开发的“长效阻燃聚酰胺66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已经成功中试,有效提升了纱线的阻燃性能,将纱线的熔点提高了3到4倍。这一成果的应用,使消防服不需要刷防火涂层就能阻燃。

  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在鹤壁集聚。省科学院鹤壁分院实体化运营,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揭牌,淇河实验室、墨子实验室鹤壁基地加速推进,河南省合成生物技术中试基地和河南省功能性稀少糖中试基地入选河南省第四批中试基地名单,全市省级中试基地数量达到4家,居全省第4;新获批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75家;2023年,鹤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76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这是3月下旬召开的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创新成绩单。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鹤壁重点要抓好‘一室两城’建设。‘一室’就是淇河实验室,‘两城’即科创新城和中试城。”鹤壁市委书记赵宏宇表示,接下来要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推动淇河实验室早日实体化运行;要提速建设科创新城,完善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双创全链条服务体系;要筹划建设中试城,打造中试产业集群,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产业、构建生态。

  体制改革 育才聚才强基固本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鹤壁市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来到鹤壁后,市委、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项目研究平台,我的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快速转化。”杨昭作为首批入职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的高层次人才之一,在该市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背景下,不仅实现了个人梦想,还助推了行业领域创新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引育只有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才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鹤壁市积极发挥平台汇聚效应,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聚焦本市主导产业体系,该市建设一支充满活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人才专员队伍,重点围绕招才引智、人才政策宣讲、保障落实、纾困解难和优化服务等方面,为全市重点引才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开展服务,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立体化人才工作矩阵。

  为进一步搭好引聚创新人才的“大舞台”,鹤壁市出台以《关于升级“兴鹤聚才”计划2.0引领鹤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育留用服”各环节、全链条的“1+N”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成立鹤壁市人才驿站,按照“政府平台引进,企业培养使用”的思路,拿出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服务;实施“挂职博士”引进计划,2023年引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挂职博士43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1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让各类人才在鹤壁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鹤壁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决定设立“鹤壁人才节”,以专属节日形式在致敬人才的同时,着重为企业平台招才引智,协同推介鹤壁人才政策、集中展示成果和分享交流经验等。“鹤壁人才节”已连续举办两届,始终紧贴城市和企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云招聘”、产业论坛、赛事沙龙等亮点纷呈活动,为当地重点企业引进人才1.6万余人,并吸引王恩哥、王复明等10余名院士和130余名工程师到鹤壁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

  人才新政加快推出,政策版本迭代升级,这背后,是鹤壁市一步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的铿锵脚步,是呼唤人才的响亮声音和成就人才的坚定决心。“我们主动对标一流、跟上一流、追赶一流、超越一流,努力创建富有鹤壁特色的一流人才生态。”鹤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李艳敏介绍。

  过去一年,鹤壁市紧紧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深化院地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探索科研模式、创新人才引育上收获满满。随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再提级、成果转化机制实现新突破、关键技术攻关涌现新成果,鹤壁市创新活跃度、创新落地转化率实现快速提升,创新发展已成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强劲动能、鲜明标识。

  专家点评

  以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骁马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鹤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重点通过打造创新平台和完善人才政策优化当地科技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上,鹤壁精准匹配创新链和当地特色产业链,构建立体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为创新效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鹤壁已经形成了包括省级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以及工程技术中心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室两城”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鹤壁创新平台的能级跃升。另一方面,促进现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鹤壁将科技创新趋势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加大对进一步补链延链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的支持力度,以“高效整合”激发“创新裂变”。

  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鹤壁“刚柔并济”聚人才、“厚植沃土”育人才、“真心真金”留人才、“聚焦需求”用人才,形成一流人才生态,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通过人才驿站、“挂职博士”引进计划和“鹤壁人才节”等方式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培育创新人才,引育结合,在扩大创新人才队伍规模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深化落实“1+N”人才政策,解决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人才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鹤壁以“真金真心”保障人才工作生活,提高人才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创新主观能动性。鹤壁聚焦企业、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需求,提升人才和项目的供需匹配度,优化人才配置,将人才资源禀赋切实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