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周口篇丨种粮记 农业大市正图强

2024-09-19大河网-河南日报

黄泛区农场丰收景象。刘清晖 摄

小学生在研学中学习现代农业知识。谷志方 摄

周口市农科院智慧岛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提取小麦叶片DNA。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 摄

  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

  种地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已能在“指尖”、在“云端”。农民还靠单一卖农产品挣钱?如今已能从产业链条上获取多重收益。小农户还在“单打独斗”?如今已抱团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三川大地的沃野田畴上,正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农为邦本,本固国安。近年来,周口锚定率先建成农业强市的目标,先后召开17次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推进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123710”工作部署,扎实开展“七个专项行动”,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踏上了农业大市的自我“升级”之路。

  颠覆“土”印象尽显科技范儿

  9月9日,走进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川平野阔,沟通渠畅,秋作物丰收在望。种粮大户王雷坐在树荫下,与老伙计们聊着农田农事。他身后的500亩花生田中,无人机正在进行“一喷多促”作业。

  说话间,王雷打开手机上的APP,调出了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土壤温度26.9℃,土壤湿度30.7%RH,氮55%……数字的背后,是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如今,在周口的高标准农田里,手机变“农具”,数据成“农资”,更是粮食增产稳产的“法宝”。

  目前,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10.6万亩,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合作,建设“1中心、4基础平台、12个应用系统”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和1800亩的无人农场(伏羲农场),探索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周口模式”,示范带动了全市350万亩高标准农田、智慧粮田建设。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周麦9、周麦18、周麦22、周麦36、周麦49……谈起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如数家珍。而作为“新星”的“周麦49”,具有单产超900公斤的潜力。

  近年来,周口市农科院加强种质研发转化,打造了周口良种品牌。以周麦系列为例,目前已自主培育小麦品种30个,其中小麦骨干新种质资源——周8425B,被全国12个省市的196家育种单位应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近600个,形成了国内知名的“周麦”品牌。周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8亿多亩,新增产量500多亿公斤。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目前,周口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近90%,其中小麦机播率99.56%、机收率99.63%,玉米机播率96.78%、机收率93.44%,均位居全省前列。

  正是一系列措施的有力落实,周口粮食生产持续多年获得丰收。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180.52亿斤,稳居全省第一,连续6年稳定在18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总产量达110.29亿斤,持续领跑全省。

  “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提质增效

  对于周口而言,农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周口紧握农业这张“王牌”,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位于西华县的双汇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开始进行饲料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布局。该项目通过饲料加工年转化玉米等粮食56万吨,产值约40亿元,在产出肉鸡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在周口,类似的农业龙头企业正不断涌现。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3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8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34家,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近日,在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的种植示范园里,400余名学生开展了一场研学活动。“我们园区是集生产、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种植有丰富的蔬菜品种,开发了基于不同季节的劳动实践课程,年接待人数达5万余人次。”种植示范园负责人马强说。

  这只是周口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太康紫薇柿界休闲农业园、西华葡实庄园、项城娄堤大闸生态旅游风景区等一批乡村文旅产业园出圈出彩,带动了120万农户稳定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乡村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3.3亿元,带动2.04万户农民受益。

  现代农业越向前发展,品牌影响力越显重要。目前,全市共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4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全市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获批创建省级产业园9个、已认定7个,批准创建市级产业园64个、已认定20个,批准创建县级产业园281个,实现国省市县产业园乡镇全覆盖,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正逐步形成。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周口正沿着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融合化经营的路子,跑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度”。

  完善利益链条让农户富裕富足

  走进太康县大许寨镇的水润君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菌菇香。

  该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电商”的运行模式,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经济链。“公司日常固定用工100人左右,在生产销售旺季,每天大概用工300人,每年支付工人工资600万元到900万元。”该公司销售总监张潇说。

  物流畅通消费旺。近两年,周口市建成投用县级综合物流园9个、商贸中心10个,乡镇配送站161个、商贸中心161个,村级快递服务点4373个。2023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5%、63.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7亿元、居全省第3位。同时,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善,周口农村迎来返乡创业潮。一系列“硬件+软件”融合带来的“连锁反应”,引发着乡村的蝶变。

  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经过10年“修炼”,村集体经济由零逆袭至1.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9倍,从“四无”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全省平原农区唯一的5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

  “为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我们以村集体产业引导全体村民入股,年底按照利润12%的比例分红。”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鹏辉说,通过完善“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产业花开富乡邻。近年来,周口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42元,同比实际增长7.5%。

  上乘三川地,蝶变展新颜。如今的周口,正以锐意昂扬的姿态、改革创新的精神、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书写着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加速迈进的辉煌篇章。

  记者观察

  以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方化祎 卢涛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沈丘县李寨村的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基地,到西华县裴庄村的万亩桃园,再到鹿邑县后双村的年存栏1.5万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一个个闪耀在三川大地上的明星村以特色产业“起笔”,培育了具有独特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描绘出产业振兴的新图景。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可以激发乡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但要想增加土地的附加值,还要有“破题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明星村们结合自身实际,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产品资源,相继开发了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多元化迈进。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周口获批创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获批创建省级产业园9个、已认定7个,批准创建市级产业园64个、已认定20个,批准创建县级产业园281个,实现了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市、区)全覆盖、县级以上产业园乡镇全覆盖,形成了以国省级产业园为引领、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

  18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了科技研发中心,180个产业园入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5%以上的产业园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带动120万农户增收,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20%、15%、10%以上。在周口,现代农业产业园正释放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经济领域重要的增长点之一。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应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形成集群式发展。同时,深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及电商村创建,建立高效流通体系,加快电商产业发展,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好地使农民增收致富。

编辑:王晓颖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