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丨清清“南水”润鹰城

2024-09-19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4年12月21日,平顶山大旱后的白龟山水库,在“南水”补水后逐步恢复。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2024年3月7日,平顶山白龟山水库碧波万里,灿若明珠。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平顶山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刘汉泽 张灿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说起平顶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煤城”。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曾被称为“中原煤仓”。

  2014年7月,平顶山遭遇严重干旱,全市143座水库有98座干涸,49条河流有44条断流。

  为守住100多万城区群众吃水的“生命线”,一渠净水从220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库急切地朝着平顶山奔涌而来。

  应急调水整整45天,输水量5130万立方米。而此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

  “是第一口‘南水’救了平顶山。”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陈险峰动容地说,平顶山也因此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个受益城市。

  “南水”解干渴

  9月4日下午,平顶山市湛河区苗侯村,白龟山水库一望无际、波光粼粼。

  渔民卢红跃戴上草帽,跳上一叶小舟。为期半年的禁渔期刚刚过去,这个水边村庄又灵动起来。

  卢红跃捕了几条鲢鱼和鳙鱼。“10年前大旱的时候,别说打鱼,连吃口水都艰难!”卢红跃回忆,那年他家地里的玉米全旱死了。

  白龟山水库是平顶山的“城市水缸”,城区每天用水量达40万立方米。

  “2014年7月18日,白龟山水库水位跌破97.5米(死水位),并在死水位下运行了整整59天,最低水位降至96.8米。”河南省白龟山水库运行中心调度科科长徐章耀说,该水库正常水位为103米,死水位以下的水量正常情况下不能动用。

  这样的“死库容水”,共抽了1532万立方米,平顶山中心城区每天只能限压限时供水。如果再无来水,不仅百万市民无水可用,水库运行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调水入城,成为唯一办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南段当时正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进行充水试验,反复权衡后,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案。”陈险峰说。

  紧急关头,国家防总召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长江防总、河南省防指等紧急会商,决定在南水北调刁河渡槽节制闸前架设临时泵站,从刁河渡槽提水,经沙河支流澎河输水至白龟山水库,沿途220公里。

  对尚未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言,应急调水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大动作”,涉及国家多部门和湖北省,而且河南省内一些渠段,还未完成南水北调干渠充水试验。

  无数力量在这段220公里的输水线路上汇聚,助推一泓碧水快速奔向“干渴”的平顶山。

  2014年8月6日,“南水”从刁河渡槽奔向平顶山。8月19日,长途跋涉的清甜“南水”,源源不断注入白龟山水库。

  输水45天后,5130万立方米的“南水”,让白龟山水库“死”而复生。

  平顶山市水利局时任副局长李高升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渠‘南水’,救了一座城。”

  “再造”一个白龟山水库

  “每年11月份,红嘴鸥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向南迁徙,白龟湖湿地已成其在中原地区最大的越冬地。”陈险峰站在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岸边,指着浩渺烟波中的鸟岛说。

  白龟湖湿地位于白龟山水库以北,水源基本来自白龟山水库。

  “从2016年至今,如果不是南水北调持续进行生态补水,白龟湖湿地和白龟山水库的生态不会有这么好。”陈险峰说,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补水水量达3.08亿立方米,白龟山水库水面面积从30平方公里增至63平方公里。

  快60岁的卢红跃,在白龟山水库边住了一辈子。

  “2000年前后,为了保护这一泓清水,网箱养殖被禁止。”卢红跃说,2014年的旱灾让平顶山人对水真正产生了“敬畏”,也对“南水”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白龟山水库库容约为9.22亿立方米。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平顶山市生活供水7.14亿立方米、生态补水7.04亿立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白龟山水库。

  从因煤而兴到因水而活,“中原煤仓”平顶山,也在“南水”的润泽中,实现了从“一块煤”到“万条丝”、从资源型城市向新材料之都的转型。

  候鸟有信,应时而归。如今,白龟湖湿地吸引了200多种鸟类迁徙驻足,其中不乏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嘴鸥还成为平顶山的生态“代言人”。

编辑:王晓颖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