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信阳篇丨护“绿”生“金”美信阳

2024-09-14大河网-河南日报

碧波盈盈润万家。 杜平 摄

万物共生美家园。 罗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刘宏冰 本报通讯员 曹继宗 胡宗豪

  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全市4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其中29个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I类及以上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实现总体稳定、持续向好;生态文明创建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市,信阳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登上联合国讲台。

  近年来,信阳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大别山(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着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定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坚定走好生态优良、生产高端、生活更好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子,在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进程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提升、做出新成效。

  控气治水美生态

  今年夏天,关于信阳蓝天白云、霞光彩虹的视频作品频频在网络上爆火。

  “生态环境越变越好,自然美景便会越来越常见。”信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正友自豪地说。

  如今的信阳,蓝天白云几乎成了每日的“标配”,空气优良天数由2019年的244天提升到2023年的303天。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信阳人对生态的坚守。全市上下坚持“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奋力改善人居环境,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奋力实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厚植生态底色。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5月,《信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2024年要实现全域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0%以上。

  近年来,信阳坚持“早谋划、不松劲、大员上前线”,强调党政齐抓,强化高位治理,出台《信阳市“三级书记”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则》,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定《关于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五条意见》,对突出问题所在地主要负责人实施停职专责整改,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市各级大抓污染防治的浓厚氛围。着眼创建全域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市,出台一系列控尘(烟)、控排、控车等污染防治方案,实行多重审查、联合验收,形成常态化管控机制,严格落实问题不整改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达标不放过。与省内和安徽相邻地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高压态势。

  针对河流断面水质不稳定河段,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深入查找问题根源,编制“一断面一策”水环境质量提升方案。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对断面水质及县区水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处罚和约谈7个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县区。加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与本省的驻马店、漯河、南阳和湖北的黄冈、孝感、襄阳等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协调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宣传,营造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浓厚氛围。

  依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及时调整优化、推广应用品种替代、农艺调控等安全利用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农产品污染风险。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近就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分阶段梯次推进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作,农村污水一体化设施处理入选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案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注重将其与乡村生态振兴、“五星”支部创建、“美丽小镇”评选活动有机结合,深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全面打造美丽乡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实现乡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据统计,信阳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绝对值及改善率稳居全省第一;44个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其中29个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获评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浉河区华仪污染地块治理还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一座座美丽乡村如明珠般熠熠生辉,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良好生态成为美丽信阳最耀眼的名片。

  和谐共生筑屏障

  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生机活力、品质品位的显著标志,更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山水茶都,宜居信阳。秉持“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理念,信阳持续推进城市生态绿网、水网、骨干路网“三网融合”,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打造文旅融合、康养结合的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城市活力和魅力,近年来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8月3日,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查,《信阳市城市绿化条例》获得全票通过,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宜居功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添了法治护航的坚强力量。

  法治护航城市生态持续向优,城乡一体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信阳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前不久,“幽灵之花”球果假沙晶兰神秘现身商城县,“女神之花”扇脉杓兰惊艳亮相黄柏山,鸟界“大熊猫”青头潜鸭在信阳多地出现,朱鹮野外自然繁育四胞胎……一系列珍稀物种在信阳和谐共生,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更成为信阳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生物多样性宝库愈加丰富、守护绿水青山成绩斐然的有力明证。

  从300多种鸟类的栖息天堂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三代人植绿一座山的国有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从鸟类幸福越冬的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到信阳城市之肺两河口湿地公园,信阳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39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28%,境内生活有2031种野生动物、189科2726种高等植物,因此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

  朱鹮、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等多种珍稀物种在信阳栖息安家,设立朱鹮繁殖和野化放飞基地、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建立河南省第一个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基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朱鹮的成功繁殖、野化放飞及生存领域的扩张等方面成为人类拯救保护濒危鸟类的典范。

  2022年12月,罗山县受邀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向全世界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阳实践,讲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阳故事。

  今年5月11日,信阳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部署在全市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加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万物和谐共生,美好全民共建。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信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县、商城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新县、光山县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减污降碳绿生金

  生态是信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优势和潜力所在。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实施“双碳”目标,既是信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信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强化科技赋能,坚定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颗粒物浓度特别是PM2.5浓度为主线,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擦亮信阳生态底色,成为信阳近年来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

  信阳立足生态优势,锚定大别山(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完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气候投融资领域战略合作协议,加盟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积极成立信阳市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与此同时,信阳深入推进产业、能源、用地、交通等“四大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落后产能淘汰、清洁能源替代,着力培育绿色能源、绿色建造、绿色家居、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重点支持豫东南高新区绿色低碳项目发展,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路径,为保障能源供给、提高用能效率、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助推“零碳”园区建设。

  对全市碳汇资源进行调查核查,持续开发竹林、茶叶、油茶等碳金融产品,做大做强“两茶”产业,让革命老区因茶更美、老区人民因茶而富。进一步研究开发水稻碳减排方法学。在全省率先建立个人碳账户,已注册7.53万户,实现碳减排量约1843吨。借力京广、京九、宁西铁路和京广高铁贯穿信阳全境,以及信阳拥有淮河航运“中原出海大通道”的优势,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11月,信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今年7月10日,信阳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信阳)实施方案》,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近零碳”建设等六个方面,统筹谋划试点建设重点任务。

  8月23日,信阳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强调“要在产业绿色崛起上攻坚突破,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聚焦主导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信阳正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崛起之路,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青山、护好一域清水,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强市,在大别长淮的绿水青山间,奋力描绘“两个更好”绚丽新篇章。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