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鲁西南“七夕”古风俗

2024-08-09齐鲁壹点

  张长国

  七夕节就要到了。相传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据民间传说,在这天晚上遥望银河,就会发现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对岸有三颗排列并不规则的星星,三颗星在追赶对岸的星星,这三颗星星就是牛郎用担子挑着他的一双儿女,来与织女相会。

  “七夕节”的来历非常久远,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关于牛郎、织女的诗,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描写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这里推测,早在汉代,民间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由于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每到“七夕节”,民间都会有一些纪念活动,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地处鲁西南的菏泽在“七夕节”就有许多有趣的民间风俗。

  旧时,鲁西南未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随便外出的,唯独“七夕节”这天,未婚的姑娘可以邀请熟悉的姐妹来家中相聚。据传说,织女排行第七,民间以“七姐”相称,也有把她说成是“七仙女”的,所以有的地方为了呼应这个称号,邀请的未婚姐妹必须是七个。

  由于民间传说缺乏相应的考证,有的人还把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与另外一个民间故事“董永与七仙女”中的“七仙女”混淆了,但民间风俗活动并不查究这些,重要的是“乞巧”的仪式。

  每到七夕节,在鲁西南等地,七个姑娘早晨要凑在一起,先要用铜盆盛一盆水,放在烈日下暴晒,到了中午水面就会生出水花。这实际上是空气中细小的灰尘会聚形成的,斜着看去,薄薄的一层水花浮动在水面上,这时就可以进行“乞巧”仪式了。

  每个参加“乞巧”仪式的姑娘,要把自己日常绣花使用的针拿出来,口里默念“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您的针和线,光学您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许愿完毕后,就进行“抛针”活动,把自己的针轮流横放到水面上,有的针可以浮在水面不下沉,有的就直接沉底了。浮在水面的,意味着“乞巧”成功,本人是个“巧人”,赢得姐妹一致夸奖,沉到水底的,则引来众人哄笑。从现在的科学观点来解释,“乞巧”仪式是因为水面有张力,所以能浮起重量较小的物体,谁的绣花针越小,就能浮在水面,另外,放针的力度和角度也有技巧,如果毛手毛脚,针就会下沉。

  到了晚上,一些富有的家庭还会组织“讨巧”活动,未婚姑娘包水饺的时候,会在一些水饺中包入一根绣花针,谁吃到带针的水饺,谁就是“巧姑娘”。

  在鲁西南等地,晚饭吃过后,恰值月亮还未西沉,人们就到院内陈列水果等供品,因为鲁西南的风俗,供奉织女一般是用水果,如西瓜、枣、梨、桃子等。大家燃香烧纸,跪拜苍穹,遥望织女星,许下心愿,进行“讨巧”仪式。等祭拜完毕,姑娘们分食水果,同时欣赏星空月色。在月色下,谁吃到什么水果还要说出相应的词语。比如,吃到西瓜的会说:“吃个西瓜,插朵菊花”,吃到桃子的姑娘就不说话了,因为当地有一个谚语:“吃个桃,插得毛”,也就是毛手毛脚的意思

  接下来,未婚姑娘还会比赛穿针活动,姑娘们拿出自己的绣线和针,在月下比赛穿针,谁穿得又快又好,说明“乞巧”成功了。如果一个姑娘,在中午时“抛针”成功,吃水饺时又吃到绣花针,月下穿针又快又准拔得头筹,这就好比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真正的“巧姑娘”,成为大家夸奖和羡慕的对象。

  其实,“七夕”月下穿针的“乞巧”习俗,在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已经流传千年之久。

  鲁西南等地还有一个传说,“七夕”当晚在葡萄架下放一盆水,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话的声音,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仍然有一些年轻姑娘乐此不疲地去证明。在一些地方,七夕节姑娘们还会制作精巧的面食,如具有鲁西南特色的农家菜馍、花卷、糖糕等,父母则会给四邻送去,显示自己孩子的手艺,博得好名声,以便将来找个好女婿。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今天的姑娘们再也不用枯燥地绣花了,产生于封建农耕时代的民间风俗,终究会被现代文明浪潮所冲击,消散得无影无踪,“乞巧节”的名称,现在也被“中国情人节”所代替了。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