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⑧丨洛阳:创新成果“落地” 产业链群“迎风”

2024-06-28大河网-河南日报

  导读

  洛阳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如今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风口产业链群集聚成势。传统焕新的洛阳,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创造性举措?本期推出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领衔的采访组深入洛阳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德中 陈学桦 侯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范坤鹏

  洛阳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此布局。

  如今,“风”起洛阳。洛阳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风口产业,加快重塑产业格局,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传统焕新的洛阳,是观察河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样本。

  洛阳的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哪些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当地有哪些创造性举措?带着这些问题,河南日报调研组一行来到洛阳,深入一线走访。

洛阳铜加工厂区航拍图(6月5日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建勋 耿毅卓 摄

  重构产业体系,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对于洛阳来说,传统制造业家底厚实,业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过硬的产业基础为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支撑。

  目前,洛阳正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制造业企业“脱胎换骨”;一手抓风口产业引进培育,竞逐产业新赛道,以新能源、新材料、新IT、新文旅、智能装备等“四新一装备”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调研组走访发现,洛阳以创新赋能,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位于涧西区的洛阳铜加工的前身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也一度陷入低谷,面临巨大发展困境。

  如今,走过70年的洛阳铜加工一派生机勃勃。2023年,公司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是科技创新催生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曹旗文如是说。走进洛阳铜业企业技术中心,调研组了解到,这里设立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担了“863”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每年研发投入4亿元左右,2023年公司新产品营业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在洛阳利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国首条高温材料全线DCS控制无人智能化生产线上“火热”而又“冷清”:智能化立体仓库、全自动配料系统、自动化干燥窑及高温烧成窑运行有条不紊,机械臂精确灵活地抓取砖坯、称重、淘汰不合格产品……各个环节的生产数据在中央控制室的总控屏幕上即时呈现。然而放眼整个车间,工人却寥寥无几。

  “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人员减少61.2%,人均产能提高7.7倍,且各类产品能耗降低15%—67%。”公司董事长赵继增说,以洛阳市制造业“三大改造”为引领,企业完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昊华气体有限公司是国内特种气体行业技术领先企业,为保障我国电子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材料。在这里,最“值钱”的不是他们生产的各类产品,而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党委书记王娟自豪地说,公司获得科研成果奖200余项,拥有近百项核心知识产权,主持、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70余项,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是传统产业从有到优的重塑过程,也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过程。从洛阳实践来看,他们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将传统产业唤醒、焕新,促进传统产业与风口关联、向风口转型,实现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在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上快人一步,抓住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从需求侧破题,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在产业上

  要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要直面一个问题: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强耦合?

  洛阳的举措是“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走访过程中,调研组对这一破题思路的认识越发清晰。

  一面为铜、一面为铝,平滑如镜、薄如蝉翼……在位于孟津区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卷1米宽、0.02毫米厚的载体铜箔缓缓收卷,即将下线。这种新型导电材料由企业独立研发。

  “载体铜箔一面是导电优、耐腐蚀的铜,一面是低成本、低密度的铝,这使其不仅拥有铜箔优良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而且比传统铜箔减重60%至75%,成本降低50%至55%。”企业总工程师王项说,他们是全球最早实现此类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的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出巨大“市场红利”。目前,该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铜铝复合新材料板带箔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销售额从2020年的1.6亿元,跃升至去年的约9亿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各类科创平台要发挥出怎样的作用?走进龙门实验室创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来自18家共建单位的新材料装备琳琅满目:特殊树脂材料制成的航天员头盔面罩、新型合金钢制作的速滑冰刀、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制作的手机屏幕……中国空间站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有洛阳科技成果加持。

  “盯紧产业重大需求,把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我们的使命。”龙门实验室副主任马明星表示,在项目遴选上,实验室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强化产业化导向,探索出“企业出题+运营企业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的全新模式,着力破解产研结合、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2023年,洛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96%、连续5年领跑全省,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27.7%,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6月5日,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工人正在机器前做生产前的检查。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建勋 耿毅卓 摄

  强化集群思维,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地产业布局提出更高要求,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换句话说,就是要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

  调研组走访发现,不少企业对于产业的延链、补链,有着相当现实的需求:在昊华气体,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周边半导体产业的配套不足,企业生产的电子特气在当地缺少用武之地,应用场景受到限制;在洛阳石化,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他们想要进一步打造绿色石化及先进材料生产基地,对补齐下游产业链短板有迫切需要……

  如何更好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洛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洛阳强化集群思维,聚焦产业链关键环,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

  乙烯是“石化工业之母”。作为洛阳产业发展“头号工程”的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正在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如火如荼地建设。在项目不远处,宏联新材料的项目建设现场,112米高的焦炭塔耸立,崭新的反应器、脱水罐等设备依次排开。“我们的项目是百万吨乙烯项目的下游伙伴,将与该项目同步实施、同步见效。”企业副总经理任开东说。

  2023年,百万吨乙烯项目带动36个石化新材料配套项目落地孟津;中州时代带动22个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落户伊滨科技城。伴随着重大项目集群效应显现,国内一流的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洛阳加速形成。

  洛阳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筛选确定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预计今年产业链营收总规模将达4600亿元。

  “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行走洛阳,调研组一行看到科技创新动力澎湃,风口产业链群集聚成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举措扎实有效,不禁生出“又逐春风到洛城”之感。

6月5日,洛阳铜加工电子带厂初轧工区生产现场,生产人员正在精心操作遥控天车,按照工艺路线要求,将清洗完毕的紫铜调运至精轧机区域。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建勋 耿毅卓 摄

  洛阳·新质生产力先锋图谱

  产业家底

  ●洛阳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此布局。洛阳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创新天团

  ●2023年,洛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96%、连续五年领跑全省,创新平台超过3600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27.7%,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主政者说

  向新图强以质取胜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衣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近年来,洛阳市坚持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住工业基本盘;一手抓风口产业引进培育,抢占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洛阳市认真落实省委换道领跑战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聚焦“四新一装备”。结合我省28条重点产业链,谋划确定洛阳市重点发展的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以构建高质量产业链推动新质生产力洛阳实践。2023年,洛阳市产业链营收总规模达42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4600亿元。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驱动起主导作用。洛阳市高站位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构建“两基地、三载体”创新大格局,即提质建设伊滨科技城、高新区两基地,加快建设智慧岛、产业研究院、科技产业社区三载体。2023年10月,伊滨智慧岛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智慧岛挂牌,周山智慧岛在全省考核中取得“优秀”档次。目前,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达到3560家,其中国家级10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两年翻两番,研发投入强度有望连续六年领跑全省。

  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洛阳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决策部署,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全市5G基站达到1.5万个,实现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全覆盖;中部云谷、景安等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超5800个,出口总带宽累计达6.2T;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一期上线运营算力42P。2023年,初步估算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约2200亿元。

  2023年,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46.9%,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下一步,洛阳市将前瞻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做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全省一流“双创”载体智慧岛,围绕主导产业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持续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主阵地”。

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厂区沙盘缩略图(6月5日摄)。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建勋 耿毅卓 摄

  记者手记

  从“小故事”看新质生产力

  采访组在走访中发现,在洛阳,企业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试验场”,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一个个场景中,新质生产力正为洛阳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采访中,有三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中国船舶七二五所,有个研发“争气钢”的故事。止裂钢作为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关键材料,其止裂性能直接影响到船舶安全。放眼国际市场,2020年之前,只有日本一家公司能够生产100mm厚高强度止裂钢,评价止裂性能的试验方法也仅为日本企业掌握。为填补国内高强度止裂钢技术空白,“很着急”的中国船级社主动找到七二五所寻求合作。经过数年“磨剑”,他们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一时间,国际班轮巨头的集装箱船订单纷至沓来,“争气钢”有力支撑起我国在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的领先地位。

  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在昊华气体有限公司,有个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故事。稀有气体在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广泛,比如芯片制造所需的电子气体。数年前,德国、美国处于稀有气体供应的垄断地位,我国所需的电子气体处于被“卡脖子”的尴尬境地。为破解困境,昊华气体埋头攻关,目前已经生产出20余种电子气体产品并完成国产化替代。采访时看到,厂区内一罐罐产品完成装运,等待“远航”。原来该企业已经与美国某芯片巨头公司签约,成为其长期供货商。看到曾经被美国“卡脖子”的产品即将返销美国市场,我们感觉相当振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洛阳石化,我们与一群梅花鹿邂逅: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翠绿,50多只身形矫健的梅花鹿在鹿苑内悠游。距离它们“家”不远的地方,生产管线林立。梅花鹿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然而它们竟能在化工厂内惬意生活。深入了解后,我们不禁恍然,原来企业正在创建“无异味”工厂,先后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

  新质生产力,指向很明确:高质量发展。“小故事”映射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高质量的台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迈上去,洛阳正登攀。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