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华”从哪里起源?
庙底沟博物馆花瓣纹穹顶
虢国博物馆玉天鹅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论河南考古重镇,三门峡一定位列其中。豫西山川河流遍布,为古人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来到三门峡,一起探访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
满天星斗中最为耀眼的恒星
考古界泰斗严文明先生曾以精准形象、颇具诗意的“重瓣花朵”理论解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他指出:“中原好比‘花心’,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围绕中心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主体,主体部分涉及的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都好比内圈的花瓣。内圈之外,还有外圈的花瓣,如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文化区。这三重结构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间都紧紧相连、不能分离,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其中,以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为耀眼的恒星,被誉为“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镂空花饰的巨型穹顶在阳光下通透晶莹,若幻若真,给人留下浑然浩渺的时空感受。博物馆大厅穹顶的纹饰,来源于庙底沟时期的代表性纹饰——花瓣纹。
“华”可能源自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
庙底沟博物馆的《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是国内首个以中华文明发展为背景,展示仰韶时代最繁荣、影响力最大的庙底沟文化的原创性展览。展览以严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式”为理论依据,以历史发展轴线的顺序,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影响,揭示出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
这里收藏着许多仰韶文化鼎盛期先民制作的彩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月牙纹彩陶罐,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完整器物。
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介绍说,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特点是彩陶,“华”字同“花”相通,周边还有华山,所以中华的“华”和华山的“华”可能就是从庙底沟文化起源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阶段花纹以写实为主,到了庙底沟阶段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时期,纹饰逐渐抽象,说明人类智慧的进步。
庙底沟阶段也是仰韶文化最有扩张力的时期,花瓣纹包括几何纹影响到中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它不仅是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也标志着文化意义上“最早中国”的形成。如果说仰韶晚期逐渐进入了文明社会,那么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正是文明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
虢国博物馆藏着中华文明五个特性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建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
虢国墓地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自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经过4次钻探和2次大规模发掘,探明各类遗址500余处,已发掘墓葬260多座,出土文物3万余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发掘的虢季和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
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介绍说,虢国是西周时的诸侯国,它所创造的文化也代表了西周的历史文化。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西周时期是3000年前王权加固的时期,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李清丽表示,虢国人创造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连续性体现在虢国文化是西周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华文明从5000年前形成到3000年前王权加固再到2000年前统一多民族王朝国家诞生,绵延不断的文脉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玉柄铁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出土于虢君墓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假途灭虢是和虢国有关的一个成语。春秋初期,晋献公为实现霸业,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打虢国,但虞国与虢国相邻,为晋国攻打虢国的必经之地。于是他找虞国借道,灭掉了虢国,回国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
“虢国人没有主动侵略他国的意图,只有在被侵略的时候才奋起反抗,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相契合。”李清丽说。
西周时期的版图较商代更大,其中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今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