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郑在出圈④丨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 遇见2035年美丽都市圈

2024-04-16大河网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随着《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出台,配套措施逐步完善。日前,郑州都市圈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能源、生态、水利六个领域的专项规划出台。4月12日起,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大河网推出“郑在出圈”系列报道,生动呈现郑州都市圈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新蓝图,彰显河南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切实举措。

郑州大玉米商圈

大河网讯  中牟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鸨成群,西流湖公园百鸟共生,高新区沉沙池野鸭戏水……越来越多大自然生灵的光顾流连,成为郑州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佐证。

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郑州都市圈“颜值”要破圈!日前,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目标丨到2035年,建成山水相连、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美丽都市圈

“为加快构建与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协同治理样板区提供基础支撑,特编制《规划》。”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以郑州都市圈空间范围为重点,统筹考虑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漯河、济源六市其他区域,打造郑州都市圈全域生态环保大格局。

据了解,都市圈地处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交界地带,生态格局基础良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4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南水北调中线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规划》明确,到2027年,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主要生态功能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3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人,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6%,用水总量控制在125.48亿立方米。

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基本建成山水相连、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美丽都市圈。

航空港区志洋路的街头一角

格局丨构建“一带两屏、一心多廊”生态圈

《规划》提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统筹规划生态功能片区,优化都市圈生态空间网络,构建“一带两屏、一心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何为“一带两屏、一心多廊”?据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带”即黄河干流国家级生态保护带,“两屏”即太行山、伏牛山绿色生态屏障,“一心”即嵩山生态绿心,“多廊”即蓝绿交织区域生态水廊。

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联动各区域打造黄河干流国家级生态保护带,以太行山、伏牛山为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嵩山生态绿心,高质量打造蓝绿交织区域生态水廊,形成自然保护地与重要生态功能区共同构成的郑州都市圈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同时,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都市圈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和准入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建立都市圈跨区域环评会商机制,推进环评审批“放管服”“承诺制”改革,统筹统一土地、环境准入条件。

行动丨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

《规划》提出,坚持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统筹治理,联动推进区域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强化跨行政区布局对接与建设联动,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升都市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五大生态系统如何建设?《规划》给出了明确方向。

通过构筑都市圈山区森林屏障、构建沿黄河森林生态体系、完善都市圈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科普长廊,建设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提高都市圈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品质、提升水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流域生态系统;通过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完善城区公园绿地体系、城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绿色改造,建设城市生态系统。

同时,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以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支撑,以黄河、大运河生态廊道为脉络,以秦岭、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会呼吸”的停车场——零碳公园

转型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

落红非无情,化“肥”更护花。

隐藏于郑州植物园一隅的废弃物处置车间,每年可“吃”掉堆积如山的绿化废弃物,经过粉碎、高温灭菌、微生物处理,“吐”出有机肥600吨,覆盖物、栽培基质等其他产物300吨,实现园林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同样的技术在郑东新区足球公园也得到应用。

都市圈绿色低碳如何转型?《规划》提出,以区域碳排放达峰为工作重点,实施能源结构绿色优化调整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齐头并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保协调发展。

制定工业、农业温室气体和污染减排协同控制方案,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打造都市圈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推动洛阳老君山、白云山景区和新乡南太行八里沟万仙山景区申报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

区域生态环境如何治理?《规划》明确,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加快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携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联合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持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着力扩大区域环境容量、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另外,《规划》提出,牢固树立区域生态共同体理念,建立健全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制度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推动区域信息共享、建设协作、监管协同、执法联动,共创生态宜居都市圈。(张家祺/文 李运成/图)


相关推荐

 · 郑在出圈①丨不止“1小时通勤圈”!郑州都市圈交通规划重磅出台

 · 郑在出圈②丨发展新质生产力 看郑州都市圈产业如何“破圈”

 · 郑在出圈③丨共享高质量服务!2027年郑州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


编辑:张龙(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