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丨河南商丘睢县黄堂村:强产业助力民富村美

2024-03-27光明日报

俯瞰黄堂村大棚基地。袁涛摄/光明图片

黄堂村农业技术员查看蜜瓜生长情况。王玉华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县城出发,沿343国道一路向东行驶约20分钟,在岔路口右拐便驶入了周堂镇黄堂村。村子里,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走进大棚,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入记者眼帘。

  “棚里的活儿不重,我们闲了就过来干,一个月能拿两千多块钱。”在黄堂村50亩的连体大棚内,72岁的村民陈艳玲正在铲菠菜,“年纪大了,铲得不快,但有事干、有钱赚就怪好哩!”陈艳玲乐呵呵地说。正值菠菜收获季节,棚内还有十几个和她一样埋头挥铲的村民。

  “等菠菜收完,就要开始种瓜了。”黄堂村党支部书记崔纪连指着大棚另一侧已经起好的田垄说。“黄堂村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水质条件好,具备西瓜、甜瓜生长的独特优势。每年春秋两季种瓜,冬季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蔬菜种植,保证大棚一年四季都有产出。”崔纪连介绍。

  近年来,黄堂村大力发展果蔬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公司成立黄堂云瓜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化、规模化、品牌化,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2016年,黄堂村就依靠光伏发电和养殖产业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村里困难户持续增收难、大量土地撂荒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彻底解决这些难题,黄堂村看中了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可持续的大棚果蔬产业。

  通过“土地托管模式”流转村内闲置土地620亩,黄堂村先后建成98座单体大棚,1座50亩连体大棚,引进河南云农道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农户生产销售问题。

  打通产销链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实现果蔬产业永续发展?科技赋能是关键。推广专用酵素菌剂,实现农家肥沼液沼渣、田间瓜秧等主要废弃物高效回收利用;建设管渠、蓄水池等进行雨水收集处理,提升灌溉水源品质;通过微生物菌剂,解决瓜类生产重茬连作障碍难题……技术提升的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也不断优化。大棚土壤消毒设备、深耕起垄设备到位,大棚智能化物联网控制系统建设完成,水肥一体化系统也已改造完毕。

  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资源使用效率。

  “科技员会定时在田间查看瓜秧生长状况,指导村民进行管护。蜜瓜在采摘前都会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重量、糖度达标,保证市场优势和竞争力。”黄堂云瓜园负责人吴国军介绍,“云瓜园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奠定了蜜瓜产业永续发展的基础。”

  种植管理有指导,价格销路有保障。看到“永续农业”的好前景,村民们纷纷到合作社报名参与蜜瓜种植管理。基于此,黄堂村采用“双绑”机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产业帮扶”和“利益共享”两种产业带动模式。

  “产业帮扶”模式支持村民到大棚内从事养护工作,按件或小时计工费,有效解决了老年困难户持续增收问题;“利益共享”模式由农户自愿承包一定数量的大棚,成立“家庭农场”自主管护,合作社给农户支付每亩大棚3000元的托管费用,并视蜜瓜收获情况给予相应补助。春秋种蜜瓜,冬季种蔬菜,近百座大棚日常可提供100多个岗位,让村民一年四季有活干,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留守老人增收靠大棚保障,留守妇女就业则在车间里解决。大棚北面,循着机器的隆隆声,记者来到占地600平方米的就业基地。村民许翠平正在操作针织机床,“在车间上班时间灵活,按件计工资,一天能挣100多块钱,离得近也方便照顾家里。”许翠平开心地说。

  今年54岁的许翠平长年在家照顾因疾卧床的孩子,不能外出工作,家里的开支全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日子过得紧张。2017年,为解决村里的妇女就业问题,黄堂村引进睢县舒梦雅家具厂建设生产车间。车间以床垫生产为主,日常可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村集体每年收入承包费1.5万元。目前,村里20多个相对年轻的留守妇女都在车间工作,“大家一个月平均能拿5000块左右呢!”许翠平笑着说。

  “白天挣钱,晚上娱乐,家门口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村里“文化宣传队”的活跃成员、73岁的干玉勤说起如今的好日子十分高兴。

  腰包鼓起来了,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子也变得更美了。经硬化亮化绿化,整村道路更显宽敞安全;新规划的停车位整齐有序;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文艺活动、节日晚会定期上演;1000多米的生态廊道正加紧建设……

  “目前,大棚加上光伏产业、养殖产业和就业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60万元以上。”崔纪连自豪地说。

  黄堂村的产业示范,带动了周边丁营村、翟庄村等村委纷纷加入果蔬产业。按照睢县县委、县政府产业布局,周堂镇、城关镇、尤吉屯乡共同打造睢县G343产业带,形成了周庄蔬菜产业基地、齐庄粮安民富产业园、黄堂云瓜园、郜楼无花果种植基地、许堂阳光玫瑰种植基地等,合力擦亮“果蔬之乡甜蜜小镇”品牌,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丁艳本报通讯员罗一琛)

编辑:张龙(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