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②|用好这本“教科书” 他们立志讲“透”这堂课做好引路人

2022-11-08大河网

编者按: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为此,大河网推出“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系列报道,展现新时代奋斗者不断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南力量。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 “如此长的渠,竟没有一处建在平坦的陆地上,而是全程环山走、穿山行。这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工程,是被林县人一锤一钎、一寸一寸凿出来的。”

一年前,在学校和老师组织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杨宁来到红旗渠,实地参观并上了一堂扎实的“思政课”,这节课令其大为震撼,也感受到了河南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劲与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何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近年来,河南多所高校将红旗渠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传承红旗渠精神,思考国家建设“为了谁、服务谁、怎么建、谁来建”,鼓励青年学子在各行各业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

现场教学丨上了一堂“冒着热气”的思政课

“红旗渠号称人工天河,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记载着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11月7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梅表示。

为了让思政课不枯燥,让一座座水利工程“立起来”“活起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曾开设思政课《水利中国》,讲述一座座水利大坝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和重大使命,这门课有一个专题就是讲《红旗渠》。

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张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根在河南,红旗渠精神是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

在带领老师们备课时,张梅曾多次选用红旗渠的案例。“要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学校曾组织汪胡桢实验班全体学生到红旗渠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教学中,张梅多次带领学生们在红旗渠一路行走、一路学习、一路高歌、一路宣讲……也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

“每位同学都可以是宣讲员。”张梅说,返校后,参与实践的同学们又组成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到所在社团、班级、社区进行宣讲,通过宣讲进一步升华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周围同学讲,形成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张梅希望,能通过这堂鲜活的思政课,让红旗渠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迎难而上、无畏挑战,争做新时代水利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记录历史丨用笔镌刻100多位修渠劳模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传承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做出了明确要求,为红旗渠精神系列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研究方向。”河南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福运表示,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六年多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组织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研修班学员、中小学教师培训班学员赴林州,开展红旗渠精神现场教学。他们的足迹遍布林州16个乡镇,深入山村访谈了100余位红旗渠建设亲历者,其中有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特等模范任羊成、郭秋英、李改云、张买江,还有跟拍红旗渠10年之久的摄影师魏德忠等。

马福运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河南师范大学完成了对100多位修渠劳模的口述史采访、整理和研究,《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即将出版。

同时,以红旗渠精神研究为依托,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与红旗渠干部学院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目前,研修基地已经培训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5000余人。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斗出来的人间奇迹,是3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生命渠、幸福渠。”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副教授闫立超感慨。

作为一名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者,闫立超每年都会带学生奔赴林州,开展红旗渠精神现场教学。“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震感和触动。”自2016年以来,闫立超每年带领学生奔赴林州市区和各个乡镇,用口述史访谈的方式,记录整理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劳动模范和亲历者的故事。

“虽然今天这个时代与修渠的峥嵘岁月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年轻一代要摒弃‘骄娇’二气,像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闫立超动情地说。

作为长期从事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学者,马福运表态,“我们将不断把红旗渠精神研究引向深入,多出精品力作,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作出不懈努力。 ”

丈量大地丨用好红旗渠这本“教科书”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曲林州当地流传已久的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水贵如油的悲惨画面。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增彦看来,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是党和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永恒的旗帜。

近年来,赵增彦曾十多次到红旗渠实地参观学习,也曾多次在学校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红旗渠考察学习、实践研修,并把红旗渠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各门思政课教学之中。

在新的征程上,作为马院院长和思政课教师,赵增彦希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好鲜活历史教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我们将坚持常态化组织带领师生到红旗渠开展现场实践教学。”赵增彦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林州大地,用眼睛发现红旗渠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身临其境去学习感悟林县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坚持把红旗渠精神全面系统进教案、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赵增彦表示,他将坚持用红旗渠精神教书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继承和发扬林县人民的拼搏与斗争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关阅读

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①丨突破轴承“卡脖子”技术 他立志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