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和三千年前的商人一起“劳动”

2024-05-01大河网-河南日报

安阳当地学生在殷墟博物馆参观商代文物。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节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然而,“劳动”一词并非1949年后才有,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劳动”。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经研究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商人就以汉字字形传达出对“劳动”的理解,可以说,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五一”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求解商人如何“劳动”。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中华文明长久以来有重视劳动、记录劳动的传统,这在甲骨文中就能窥见一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许可介绍,务农是古代中国最常见、最基础的劳动形态。“农”字的甲骨文,表现的就是一个人手拿着农具耨除去田间草木的劳动状态。

  许可介绍,商代的劳动者,一般称“众”或“众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常设展中,一片甲骨上就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的记载,意思是某年十一月,商王命令‘众人’耕种土地,并占卜询问此次劳作会否丰收。”许可解释。

  渔猎也是商代重要的劳动生产活动。甲骨文中的“鲧”字,就是手持钓竿钓鱼之形,即双手张网捕鱼。人们习惯用网捕获动物,还有表示捕鸟的、捕兔子的,后来它们分别逐渐演变成“罗”和“罝”字。《诗经》里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和“肃肃兔罝,施于中林”等句子中就包含了这两个字的本义。

  许可说,手工业在当时已发展成社会经济的独立部门。“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工’字,常用来指手工业劳动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工人’一词,如《荀子·儒效》中‘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其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工人’大致相同。”

  商代最先进的手工业技术门类当数青铜冶铸。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中都出现了用双手将熔液从倒置的容器里浇灌至范具中的字形,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状态。

  许可认为,无论是农业、畜牧业、渔业还是手工业,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社会就有了专业的劳动者,甚至形成了如今所谓的“供应链”“产业链”。

  刻在基因里的“劳动”记忆

  从甲骨文字形看,3300年前的商人就已经把“劳动”的场景和记忆契刻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

  “甲骨文里有‘劳’字,会意字,字形上面是两个‘火’,下面是一个‘衣’,甲骨卜辞中多用作地名。有专家认为,这种字形指人在灯火下缝衣,以表‘辛劳’之意,《诗经》中那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和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都有此涵义。”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刘浩说。

  尽管甲骨文中没有“劳动”这个词,但是商朝已经有了很多劳动工具。刘浩举例,比如“父”字,从字形来看,就像一只手拿着一个石斧,说明石斧是当时的劳动工具之一;比如“男”字,它是一个“田”加上一个“力”,说明“力”是当时的一种用来发土的农具,是耜的前身;再比如“刈”字,字形描绘了用镰刀收割禾苗的样子,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在使用镰刀一类的工具收割和除草。

  甲骨文里还有很多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字。比如他们用火烧掉丛林杂草,开始捕猎和耕种,所以有了“焚”;而“衣”则与一些缝制的劳动有关,比如用刀裁剪衣物,进而引申出意思为“规划”“初始”的“初”。

  许可介绍,战国时期,楚国人书写的“劳”字,上面是两个“火”,下面是一个“衣”,正承袭自甲骨文;而下部从“力”的“勞”字,始见于战国晚期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和西汉时期的马王堆简帛文献中。研究发现,从“力”的“劳”形是秦汉文字中的主流写法。

  “劳动”的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让王》篇:“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这句话中的“劳动”与“休食”对言,指“活动身体”。《后汉书·方术列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后来,传统医学典籍里也有类似用法。

  3000年岁月流转,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而“劳动”的故事也仍在继续书写……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